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旧学制更易与乡村社会变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6461
  • 作      者:
    郝锦花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郝锦花,女,史学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博士后,中国民航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教育史研究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具体研究之前笔者作以下几点说明:1.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近代新学教育不仅指正规的学校教育,而且应该包括学校教育体系之外的社会教育,由于受资料和视野的限制,社会教育从略。挟欧风美雨而来的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毫无疑问,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虽然本论文对近代新学教育的界定包括教会学校,但因受视野和材料所限没有将其列为考察对象。2.清末民初的教育革新始于1901年,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新学教育才成为国家权威的教育制度。此后,尽管困难重重,新学教育一直在艰难曲折中稳步发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受战争影响中国很多地区的新学教育进程中断,处于瘫痪状态。因此,本课题将研究对象置于清末民初的历史大坐标下,约1900—1937年,加以考察,在具体处理中上下限或有延伸。3.“以社区结构的视角来看,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和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在此,笔者将近代社会的村(庄)、乡(镇)、小县城归属于乡村范畴,他们构成了乡村社会的三级区位。其中,村(庄)、乡(镇)以其浓厚的乡土和特色成为乡村社区的主体,小县城以其拥有相对较为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不但成为乡村教育的前沿阵地而且是城市和乡村文化交流的中转站。4.从区域角度来讲,清末民初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当属沿海沿江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仍然以乡村社区为主,也就是说,清末民初时期广大的内陆腹地较之东南沿海省市是更具代表性的乡村。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关于乡村的统计资料和历史记录相对缺乏,故往往将中西部内陆省份如新疆、甘肃等看作乡村的代表。
展开
精彩书摘
    传统私塾塾师实行个别教学,读得多而讲得少,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死记硬背,体罚非常严重。对此,教育部公布的《改良私塾办法》在教学方法方面规定私塾“教学时须以引起儿童学习之兴趣为主,并须注重理解,不得专重背诵”;对于具体课程,如私塾的训育课,要求“须注重积极诱导方法,绝对禁用体罚”。①各省市教育厅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私塾的教学方法予以规范。如江苏省还将私塾教学方法改进与否列进了《江苏省各县私塾改进及取缔简则》,要求私塾实行新的教学方法,如自然科,要求私塾充分利用图表、标本、仪器或该塾之自然环境,作直观教学;劳作要利用农作工具饲养鸡兔,莳种花蔬,搜集竹头、木层、碎石、残砖、废纸、败器,俾儿童来学之际得堆砌鸡房兔室,练习灌溉芟锄等,“以养成其劳作与使用工具之习惯及建造之兴趣”;遇必要时得率最高年级学生往商品陈列所及商店等参观,“以养成其重商之观念”;②规定“私塾教法可用分团授课,特别注重讲解”,否则予以取缔。
    此外,关于私塾的校舍、设备均有规定。如《改良私塾办法》明确规定,对塾舍简陋妨碍儿童之卫生者,一律予以取缔。③安徽省涡阳县规定,塾舍必须“地址高爽,面积敷用;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室内外整洁,无秽物积存”;私塾内必须具有如下设备:(1)总理像及党国旗;(2)铜铃、黑板及粉笔;(3)面盆、手巾、痰盂及扫帚等清洁用具;(4)桌椅不拘形式,但须分排排列,高低一致。
展开
目录
总序’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的回顾
三、框架和思路
第一章 新旧并存的乡村教育
一、近代乡村新学教育的萌发
二、乡村新式学校与旧式私塾之争
三、私塾的文化霸主地位
四、乡村私塾的趋新改造

第二章 乡村新学势弱的原因
一、新学教育经费的短缺
二、学校师资力量的薄弱
三、社会支持力量的缺乏

第三章 新学教育与乡村现代化的启动
一、现代学制在乡村社会的确立
二、社会流动的加速和社会动员的增强
三、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新变动

第四章 新学教育与乡村现代化的受挫
一、乡村精英的离乡
二、乡村文化的衰落
三、乡绅统治的变形
四、乡村危机的爆发

第五章 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
一、新式学校的城乡布局失衡
二、各类专门学校及专业设置比例失调
三、新式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乡村社会疏离

结语
一、清来民初乡村教育的几个特点
二、乡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新探索
三、乡村现代化道路的几个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