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自05年出版以来一直是美国的顶级畅销书,引起美国文化界和普通国民的热烈讨论。2,本书既是揭露之书,也是醒世之作,它让我们透过哈佛关照现代研究性大学的深层危机。本书所提供的弥足珍贵的诸多细节有利于教育学界人士乃至人文读者理解美国的教育、社会及历史文化。3,本书出自美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手,文笔轻松晓畅,故事真实而鲜为人知,是"新闻学工作者的典范"。
这本引入入胜的著作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对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进行定位。在与自查尔斯·埃利奥特以来的哈佛历任校长的对照中,本书探讨了萨默斯的权谋之术、领导风格以及就任哈佛校长之前的职业生涯。
本书通过描述萨默斯获得终身教职之后的诸多极富争议的事件来探讨更宏阔的思想主题。
这本引入入胜的著作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对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进行定位。在与自查尔斯·埃利奥特以来的哈佛历任校长的对照中,本书探讨了萨默斯的权谋之术、领导风格以及就任哈佛校长之前的职业生涯。
本书通过描述萨默斯获得终身教职之后的诸多极富争议的事件来探讨更宏阔的思想主题。一方面,他极富洞察力地透视了美国大学校长如何从一位不受政治权力和大学董事会权力束缚的道德和学术的领袖,转变为严重依赖于董事会和政府施舍的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另一方面,作者还在一个更大的语境中,即在与普林斯顿、斯坦福和耶鲁等美国其他名校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参照之中,评价了哈佛的发展与成长,探讨了哈佛在发展目标、教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不断变化。通过聚焦包括工会组织、民权、反歧视行动以及军方人员招募在内的众多问题,布瑞德利既借发生于哈佛大学校园内的事件来阐释社会的趋势,也用社会的趋势来阐释发生于校园里的这些事件。
自然而然,这部适时而出的作品不仅对哈佛的广大校友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且对所有那些关注高等教育与美国社会之间关系变迁的人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出版人周刊》
展开
回想2001年10月12日那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萨默斯身着黑色礼服,肩披鲜红饰带,信心十足地站在主席台上俯视着欢迎自己的人群,俯视着自己将要接管的这所世界顶尖大学。此时的他,恐怕做梦也没想到,5年后自己将会以如此狼狈的方式黯然离去。而哈佛人也不会想到,之后的这5年,他们会沉浸在一种压抑的校园氛围中,直至以不留情面的“弹劾”送走这位校长。
当然,在2001年这个当口,哈佛学子有充分的理由为这位新校长欢呼。因为,萨默斯的履历表是如此辉煌,令人叹服———他出生于“学术豪门”,父母都是经济学家,伯父和舅舅更是经济学界的泰斗,先后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萨默斯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又在哈佛经济系拿到了博士学位,28岁时,萨默斯成了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此后又多次获得经济学领域、乃至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重要奖章。1991年,雄心勃勃的萨默斯向政坛发展,先后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克林顿政府的副财长,最后升至财长。这样一位在学界和政界都有着辉煌业绩的人物,对哈佛这样的学术重镇来说,似乎正是校长之职的不二人选。
不过,萨默斯最终辜负了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的期望。《哈佛规则:捍卫大学之魂》这本书,试图探讨并揭秘的,就是其中的深层原因。作者布瑞德利既是哈佛毕业生,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他采访有关人员上百人次,最终披露了哈佛百年老墙之内所上演的真实的一幕幕。一桩桩事件经由他的抽丝剥茧的描述,既生动鲜活,引人入胜,又不乏引人深思的启迪。
在布瑞德利的叙述中,读者不难看出,萨默斯没有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作为一位经济学家和政府高官,他才华横溢,能干务实。然而,作为一个大学的领导者,他对大学的定位,校长的定位缺乏了解和思考。一方面,他缺乏准备,但另一方面又极富自信。上任伊始,他便奉行改革,雷厉风行地将华盛顿政界的领导风格移植到了哈佛。
以往,哈佛校长是个“位高权不重”的职位。各个学院基本独立,各自发展,院长权力往往比校长更大。而颇有雄心的萨默斯立刻发现了这一不利之处,他很快将自己在华盛顿的熟人安插到了自己周围,同时,又运用人事任免权,任免了一批院长。在哈佛,向校长负责的部门在增加,校长对各学院院长的控制力越来越大。这种架构削弱了各个院系的权利,学校的氛围也随之改变。原先的主流价值观一度是学者们的价值观,现在变成了哈佛管理层的基本标准。哈佛在历史上大多是由全体教员来管理学校的,但现在教师越来越像雇员,主人翁意识淡薄了,投入感、忠诚度越来越低。
萨默斯偏爱自然科学。他一直为哈佛没有抓住信息技术的发展契机顺势而上而耿耿于怀。他预测,在未来几年内,生物科学将是改变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的突破点。因此,他在各种场合要求哈佛学生提高自然科学修养。与之相反,他对人文科学却相当冷淡,甚至公然蔑视。这让文科教授们沮丧,进而抱怨。最终,引起了人们对他的质疑,“他才华横溢,但是算不上睿智”。
此外,在培养目标上,萨默斯也和不少哈佛教授产生了分歧。萨默斯主张将哈佛建设为一个精英的帝国。因此,他鞭策哈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追逐成功和卓越。然而,哈佛居高不下的学生自杀率却暴露了哈佛学子普遍的心灵危机,让校园内产生了“哈佛不应该是一个充满竞争与个人主义的地方,而应该更有人情味,更具有崇高精神”的强烈呼声。
在萨默斯入主哈佛后的一连串风波中,布瑞德利以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洞察力透视了哈佛在发展目标、教学目标,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一次次震荡和撞击。这些看似是微不足道的“校园事件”,但实际上却是社会趋势的必然发展,因而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的困惑和挑战———高校如何抵御官场文化的侵蚀,日益富有的大学,如何防止自己的灵魂堕落腐化,如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独立而清醒的追求,等等。哈佛如此,其他高校也是如此。
至于萨默斯和哈佛的碰撞,以2005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对萨默斯通过了“不信任案”,“民意”影响了学校董事会,萨默斯不得不下台而告终。哈佛终于合理、合法地运用自身规则,摆脱了萨默斯的权力束缚,完成了捍卫大学之魂的使命。而哈佛的这段“遭遇”,也让人庆幸:校长不好当的大学,才可能是好的大学。
《哈佛规则:捍卫大学之魂》:校长不好当
书评作者:曹静 来源:解放日报2009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