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末民初江苏省教育会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89841
  • 作      者:
    谷秀青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江苏省教育会研究》透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看到江苏省教育会是如何一步步从教育走向社会,又如何从社会扩大到政治领域,最张被迫终结的历史命运。作者按照历史的逻辑结构构建起一幅社会权威性模式塑的图景。
展开
作者简介
    谷秀青,1981年生,山东菏泽人。2002年毕业于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同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分别于2005年、2008年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经济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已在《江苏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教育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有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清末民初江苏省教育会研究》在分析和梳理江苏省教育会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础之上,着重考察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江苏省教育会为建立这种社会权威性模式所参与的教育、政治、社会性活动,以及这种模式终结的深层原因,进而探讨以江苏省教育会为代表的社团的时代命运。<br>    江苏省教育会是清末创办最早、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性教育社团,在其存在的22年时间里,近代中国经历丁晚清、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三个时期。政权的几经更迭,使得近代中国呈现出“弱政府、强社会”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以江苏绅商为主体筹建成立的江苏省教育会,其活动逐渐由教育一隅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各个层面。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江苏省教育会试图塑造一种游离于国家政权之外的社会权威性控制模式,达到江苏地方自治和“苏人治苏”的目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江苏省教育会的组织形态<br>    江苏省教育会成立以后,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在会员、会长、职员、会董的产生与权利义务方面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章程规划。教育会的运行离不开会务的开展和经费的支持。教育会的会务主要包括常年大会、干事员会、评议员会和会董会。经费来源有自筹经费和会外捐助两部分。本章对于省教育会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探讨,旨在阐述省教育会内部体制运行的状况。<br>    第一节 教育会的治理结构<br>    随着清季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对于民间社团的限制渐趋松弛,在此背景之下,各种社团纷纷成立。如1905年上海成立的商会,作为中国最早新式商人的社团,率先引进西方的选举制度,并在各地建立分会。此种社团筹建、运行方式,立刻得到了王清穆、恽祖祁等其他江苏士绅的效仿。1905年他们-以上海商会的建立为模板,在上海小东门纱厂成立了江苏学会,学会借鉴商会的选举制度,建立起严格的科层体系,职员、会董和会员之间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梯层关系。<br>    ……
展开
目录
绪论<br>一、研究缘起<br>二、研究现状及其分析<br>三、研究构想<br>四、江苏省教育会沿革谱系的考证<br>第一章 江苏省教育会的兴起<br>第一节 江苏的自然人文环境<br>第二节 “合群”观念下江苏省教育会的建立<br><br>第二章 江苏省教育会的组织形态<br>第一节 教育会的治理结构<br>第二节 教育会的运行机制<br><br>第三章 教育活动与资源整合<br>第一节 兴学与毁学:教育会对于地方资源的博弈<br>第二节 教育会与江苏教育经费的独立化<br>第三节 从单级教授到职业教育:教育理念的现代转换<br><br>第四章 江苏省教育会的社会参与<br>第一节 江苏省教育会的地方楔入——以“胡仿兰事件”为例<br>第二节 地方社团与国家政府的博弈<br>第三节 教育会与公众话语的建构<br><br>第五章 江苏省教育会的政治参与<br>第一节 五四运动与江苏省教育会<br>第二节 江苏省教育会与江浙战争<br>第三节 教育会与国民党的疏离<br>结语江苏省教育会社会权威模式的塑造与终结<br>一、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br>二、公众新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建立<br>三、江苏政局变动中教育会影响的强化与式微<br>征引文献与参考书目<br>附表一<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