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8065726
  • 作      者:
    沈建民著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沈建民,1965年9月生,浙江湖州人,副教授、教育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杭州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已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天津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教学月刊》、《物理教师》等国家级和省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已出版《高中物理竞赛方法指导》专著1部;参与编写《(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袁运开,蔡铁权主编)、《中学科学教学论》(陈志伟,陈秉初主编)两部。科研成果“面向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习策略系列化研究”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层次化研究”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荣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现主要从事有关面向基础教育的“新课程与课程资源、新课程与教学设计、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与校本行动研究、新课程与教师课程意识”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以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觉醒”课程实施中的课程意识并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为主线,以教育观念、课程意识、教师角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课程资源、三维目标、学习方式、教学行为、教师专业化等概念为着力点,以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设计”、“说课”、“教学案例的撰写”、“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等为载体,通过设置“一线心语”、“案例解析”、“专家视点”和“相关链接”等板块比较全面和通俗地阐述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与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三维目标的整合、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等关乎教师课程意识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知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教师观念的更新与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课程意识、道德水平、教学理念、知识结构、角色定位、教学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培植科学的课程意识,以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在此基础上,还要求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并要求教师学会挖掘开发课程资源、重新构建教学模式、优化组合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以及师生关系的重建等。因此,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尤为重要。
    第一节  新课程呼唤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教育理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它会影响一名教师如何看待教育的意义,如何看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矛盾等。现代教育理念首先要体现时代的先进性、开放性和科学的规定性,同时要反映法律的严肃性和对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的超越性,更重要的是必须思考教育对象——人的主体发展性。因此,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应确立如下现代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今天,我们已进入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新时代,人自身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类教育的视野也因此变得更为广阔和深远,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所指出的:我们对教育的视角“不应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意义”。显然,教育发展必须考虑经济需要,但仅仅以经济为立足点的教育会必然地成为经济的被动工具。因此,在深刻认识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必须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社会的责任,一种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
    1.首先,教师教育需要突显“以师为本”的发展理念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和个人的品格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一些新的要求,往往在教师身上首先体现出来。为此,要使中小学教师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在构思教师教育时,就必须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模式,突显“以师为本”的发展理念,在一个更加开阔、更加深远的背景上重新确定教师教育的逻辑起点。
    从“以师为本”的发展理念出发,我们就必须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造就人这一观点上,展开教师教育的全新视野;从教育的本来意义上,追溯教师教育的真正目的;从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上,构建教师教育的新内涵。
    在目标的设置上,不仅要考虑教师知识、技能的丰富和提高,更应关注教师个体人格的完善、生命价值的提升。从这样的视角出发,国际经合组织(0EcD)所属工会咨询委员会将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提高在职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拓宽教师的知识领域、提高其工作能力并提供一切必要的工作条件;使教师正确理解社会上发生的新情况、新变化并能做好应付的准备,进而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面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新挑战的准备;帮助教师取得新资格,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其特有的才能;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发扬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中业已形成的教师被动接受的地位,突出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角色,真正确定教师教育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的工作意识,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师的实际要求,以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开放的体系、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多样的形式,努力激发广大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真正有效地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
    同时,“以师为本”发展理念的突显,必将促使教师教育日益尊重教师个性化的要求。重视个体是“以人为本”的关键。从某一角度看。如果没有个体能力的有效提升和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就不可。能形成强健的组织机体。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足以充分证明,只有“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地承认员工的个体需求,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和尊严,才能真正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人就这样认为,好的企业就是与人才做一种交换,以员工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待遇的增加及成就感的满足换取企业不断增长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开放性继续教育时代的到来,针对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实行个别化教育,帮助教师快速有效地提高其素质、能力和水平,必将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涵,从而对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对培训工作的组织方式和实施方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有一位小学校长曾提出过这样一种学生观:学生没有获得成功,其主要原因有这么三条,一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成功的机会;二是教师没有发现学生成功的优势因素;三是教师还没有找到学生成功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千方百计地为每个教师提供成功的机会,努力使每个教师不断有所发展,正是今天的教师教育所应有的理性自觉。
    2.其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应注重“四种能力”
    1996年雅克.德洛尔代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交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面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能力(也称“四大支柱”)的学习来重新组织与设计。这四种基本能力指的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1)学会认知(1earning to know)
    “学会认知”更多的是指掌握认识的手段、策略,而不仅仅是指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即学会如何学习,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现代教育的学习,主要不是指仅仅获得经过别人分类的系统知识,而是指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知识指广义上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对象包括人类自身及其主观世界,也包括自然、社会等外部世界。学会认知,这已远远超越了从学校教科书和课堂讲授中汲取人类积累的知识,而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关系、民族文化观念、社会行为规范、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知识。学会认知,还需要学会学习,即掌握学会认识(即“知”)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学会收集、处理、管理信息,以及学会掌握应用知识于有意义的实践的手段。学会认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科学的求知方法。学会认知,还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等。不要以为有了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和各种传媒,就可以放弃对上述能力的训练。任何先进的现代化设备,都不可能代替或超越人脑潜能的开发。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明确现代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训练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想像力,并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激发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2)学会做事(1earning to do)
    “学会做事”不仅仅是指获得一种资格、一种学历,而主要是指发展起相应的能力,包括对待困难、解决冲突、承担风险和协调组织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可以说是“知”与“行”的关系,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剧增,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生产部门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服务业将占越来越大的比重。在未来的产业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居于重要地位。学会做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技能(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矛盾、管理人的群体等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中小学教师教会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管理能力等。
    ……
展开
目录
绪论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专业成长
第一节  新课程实施中的课程意识及其构成要素
一、新课程实施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
二、课程实施中教师课程意识的涵义
三、课程实施中教师课程意识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与专业成长
一、教师课程意识迷失的课堂表现
二、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策略
三、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
第一章  教师观念的更新与角色的转变
第一节  新课程呼唤现代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终身教育的理念
三、教育创新的理念
四、教师专业化的理念
第二节  新课程的挑战与教师角色转变
一、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
二、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
三、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案例解析】  观念一变天地宽
【专家视点】  教师角色的四种隐喻

第二章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
第一节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价值观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三、新课程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线心语】  课程改革绝不是削弱基础知识
第二节  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过程面面观
三、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分析
【相关链接】  对传统教学过程认识的超越
第三节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及其功能
二、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三、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对象维度
四、新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举例
【一线心语】  成长记录袋:体验成长过程、享受成长快乐
评价反思:对不起,老师不是故意的

第三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三维目标的整合
第一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课程资源的涵义及其分类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观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举例
【案例解析】  课程资源不能成为“摆设”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内涵与教学目标的整合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
二、三维课程目标的内涵
三、课堂三维目标的表述与整合
【案例解析】  科学家面临的道德审判

第四章  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第一节  自主学习的特征和指导策略
一、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二、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三、课堂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线心语】  自主学习的“浅”与“深”
第二节  合作学习的内涵和操作策略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
【一线心语】  合作学习的“伪”与“真”
第三节  探究学习的要素和组织策略
一、探究学习的基本要素
二、解读科学探究
三、探究学习的组织策略
【一线心语】  探究学习的“形”与“实”
【案例解析】  探究学习的意义在于发现与创新

第五章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第一节  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理论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历史进程
【相关链接1  国际上六种教师培养范式
二、教师专业化的特点与发展阶段
【案例解析】  人贵有自知之明
第二节  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新课程赋予教师专业发展以新的内容
二、新课程赋予教师自主发展的权利
三、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订
【专家视点】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对话途经

第六章  教师专业成长的“草根”路径
第一节  教师专业成长之“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发展及其分层
二、新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
三、新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分析
【案例解析】  “物体浮沉的条件”教学设计
第二节  教师专业成长之“说课”
一、说课的内涵与类型
二、说课的表述形式和表述内容
三、说课应遵循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四、如何评价说课
【案例解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第三节  教师专业成长之“教学案例的撰写”
一、教学案例的涵义与特点
二、撰写教学案例的意义与策略
三、教学案例的写作模式
【一线心语】  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定风波》教学案例
第四节  教师专业成长之“校本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发展与本土化历程
二、校本行动研究的涵义与特点
三、校本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与实施案例
【一线心语】  微型课题研究:走向师本的教研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