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电子信息资源与计算机检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271253
  • 作      者:
    何琍芳主编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电子信息资源与计算机检索》详细介绍了信息和电子信息资源的一般知识,以及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重点介绍了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最新、最常用的中外文资源数据库及网络检索工具进行了全面介绍,旨在提高读者有效利用文献信息,熟练使用数据库的能力。另外,《电子信息资源与计算机检索》还介绍了如何综合利用信息资源、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知识,帮助读者提高学术研究水平。<br>  《电子信息资源与计算机检索》可作为高等院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科研人员和广大信息用户进行文献信息检索的学习指南或参考用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信息与电子信息资源<br>    自从有了人类,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开发与利用的历史就开始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收、传递、存储和利用信息。原始社会,人们是依靠“结绳记事”的方式来存取信息的。语言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信息革命,第二次信息革命的标志是文字和印刷术的产生。文字和印刷术的使用,使得信息的存储有了载体,信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电报、电话、无线电、传真等通信工具相继应用,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信息革命。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信息革命。计算机实现了信息存储数字化的突破,信息的承载和传输产生了质的飞跃,电子信息也应运而生。<br>  1.1  信息与信息资源<br>  1.1.1 信息<br>   1.信息的概念<br>   信息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概念,人类自存在以来就不断地通过感官摄取信息,通过大脑处理信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创造性思维产生新的信息,以语言、文字、图像等形式交流信息,并根据积累的信息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br>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现象。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每天都在与信息打交道,信息就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那么,什么是信息呢?<br>    信息一词,从不同层面人们对它的解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人类社会早期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信息的认识是比较宽泛和模糊的,他们多把信息看做消息的同义词。只是到了20世纪尤其是中期以后,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人们才开始探讨信息的准确含义。  <br>    “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英国《牛津字典》)  <br>    “信息是指对消息接收者来说预先不知道的消息。”(中国《辞海》)<br>    “信息是用来通信的知识,在观察中得到的数据、新闻和知识。”(美国《韦氏辞典》)<br>    我们说,信息并非指事物本身,而是指用来表现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从本质上说,信息是事物自身显示其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它与事物同在,与事物共存,存在于整个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但是,信息与认识主体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这表明,信息是一种比运动、时间、空间等概念更高级的哲学范畴,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概念。<br>    实际上,信息的概念是有层次的。如果从哲学的范畴来考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的本体论层次;另一个是受主体约束的认识论层次。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站在主体的立场来考察信息概念,就会引出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定义: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br>   2.信息的基本特征<br>   信息的特征体现了信息的属性,主要有下列几点:<br>   (1)客观性。信息是对事物的状态、特征及其变化的客观反映。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是可以随意想像和“创造”的事物,它可以被人感知、被人处理、被人存储、被人传递和利用。<br>    (2)寄载性。在人类社会的信息活动中,各种信息必须借助于文字、图像、胶片、磁带、声波、电波、光波等物质形式的载体,才能够表现,才能为人们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所感应、接受,并按照既定目标进行处理和体内、体外存储。信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载体才变为一种广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载体就没有信息,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载体的进步。<br>    (3)传递性。信息传递的实质,就是一种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脱离开源物质而附着于另一事物,并通过后者的运动将这种状态与方式在空间从一点传到另一点。其实,信息的传递不仅仅限于空间的传递,也可以从一个时期传递给另一时期,即信息可以通过媒介进行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传递。所谓空间传递,是指信息的利用不受地域的限制;所谓时间传递,是指信息的传递不受时问限制,可以由古及今。<br>    (4)转换性。信息在一定的技术优势下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时间、金钱、效益、质量等。具体地讲,正确而有效地利用信息,可以在同样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开发或节约更多的能量。当然,信息不会真地变为物质与能量,其功能在于通过合理而有效的利用,节约更多的物质与能量。人类社会为使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总是要将信息加以转换。信息转换可以提高信息的可利用性。<br>    (5)时效性。信息作为对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反映,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当人们将某一时刻的信息提取出来之后,事物仍在不停地运动。这样,已脱离源物质的信息就会渐渐失去效用,最终只能充作一种历史记录,即可谓信息是动态的。由于信息是动态的,因此,信息的价值与其所处的时问成反比。只有充分重视和发挥信息的时效性,才能将信息转化为时间与金钱。    <br>    (6)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共同享用。信息能够共享是信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的最重要的特征。信息可共享的特点,使信息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用,同时能使信息资源生生不息。<br>    (7)价值相对论。信息本身不是物质生产领域的物化产品,但它一旦生成并物化在载体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软资源,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但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能力。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目的及其所储备的先验信息各不相同,他们从同一事物中获取的信息及信息量不相同,其价值也不相同,因此信息价值大小的体现,具有其不同数值的相对性。<br>    (8)能动性。信息的产生、存在和流通,依赖于物质和能量,没有物质和能量就没有信息。但信息在和物质、能量的关系中并非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信息可以控制或支配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并对改变其价值产生影响。<br>    (9)可伪性。信息可以衍生,可以形成无穷的衍生链带,产生无限的信息。但在衍生过程中,由于人们在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异,对同一信息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形成“认知伪信息”;或者由于传递过程中的失误,产生“传递伪信息”。伪信息带来社会信息的污染,具<br>有极大的危害性。信息的可伪性提醒我们,做信息工作一定要注重信息的来源和信息的筛选,要有效防止信息的污染。<br>    (10)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分析和综合,扩充或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所谓信息加工,是把信息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一定的信息量。<br>   3.信息的分类<br>   为了更深人地研究和利用信息,人们经常把信息进行分类。不同的信息经过归类后将呈现出自己的特征,有利于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信息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用不同的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可以把信息划分为如下类型:<br>    (1)按照信息的来源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物理信息是指无生命世界的信息。形形色色的天气变化、地壳运动、天体演化等,无生命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散发着大量的信息。只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对于这类信息现象的认识还远远不够。<br>    生物信息是指生命世界的信息。有关实验表明,植物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换现象,动物之间更有着特定的信息联系方式。而传递信息的作用则是生命进化的重要原因。没有信息,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更不会出现人类社会。<br>    社会信息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出现的各种事物的信息。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类构成要素和演化动力。因此,社会信息是信息管理的主要对象。<br>    (2)按信息的性质划分,可分为语义信息和非语义信息。语义信息是指用语言、文字或语义性质的符号所描述的信息;非语义信息是指用非语义性质的声音、颜色或实物荷载的信息。语义信息为我们人类所感知,非语义信息中相当一部分也是为我们人类可感知的,并且对其含<br>义有所认识和理解。<br>    (3)按信息的存在形式划分,可分为文字信息、声像信息和实物信息。文字信息是指用文字(或符号、代码等)来表达其内容的信息,如图书、期刊、专利、科技报告、书信等;声像信息指通过声频或视频信息荷载和传递的信息,如通过电视、广播、录音、录像、电话、网络、讲演、谈话所传递的信息;实物信息指通过实物荷载传递的信息,如样品、样机等。    <br>    (4)按信息的价值划分,可分为有害信息和无害信息。有害信息是指会给我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带来危害的信息;无害信息又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有用信息就是对我们生产、学习、生活有作用的信息,无用信息就是对我们暂时没有什么用处(或不能利用)但也没有害处<br>的信息。<br>    此外,信息分类的方法还有很多种,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某一方面对信息进行分类。  <br>   ……
展开
目录
出版说明<br>前言<br>第1章 信息与电子信息资源<br>1.1 信息与信息资源<br>1.1.1 信息<br>1.1.2 信息资源<br>1.2 电子信息资源的产生与发展<br>1.3 电子信息资源类型与特点<br>1.3.1 电子信息资源类型<br>1.3.2 电子信息资源特点<br>第2章 信息资源的管理<br>2.1 信息源及其类型<br>2.1.1 信息源的定义<br>2.1.2 信息源的类型<br>2.2 信息采集<br>2.2.1 信息采集的任务<br>2.2.2 信息采集的原则<br>2.2.3 信息采集的途径<br>2.2.4 信息采集的程序<br>2.2.5 信息采集的方法<br>2.3 行业的信息需求分析与收集方法<br>2.3.1 企业信息<br>2.3.2 党政信息的收集<br>2.3.3 新闻信息的收集<br>2.3.4 文献信息收集<br>2.3.5 军事信息收集<br>2.4 信息整序<br>2.4.1 信息整序的目的与要求<br>2.4.2 信息整序的方法<br>2.5 信息存储<br>2.5.1 信息存储概述<br>2.5.2 信息存储方式<br>2.5.3 信息存储技术<br>2.6 信息检索<br>2.6.1 信息检索的内涵<br>2.6.2 信息检索的原理<br>2.6.3 信息检索方法和技术<br>2.6.4 信息检索过程和检索策略<br>2.6.5 信息检索效果及其评价<br>2.6.6 提高检索效果的方法<br>第3章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br>3.1 信息资源的利用<br>3.1.1 信息资源利用对社会的影响<br>3.1.2 信息资源利用策略<br>3.1.3 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br>3.1.4 促进信息资源的利用<br>3.2 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br>3.2.1 电子信息资源的概念和特点<br>3.2.2 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br>3.2.3 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br>3.3 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br>3.3.1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br>3.3.2 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与对策<br>3.3.3 我国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面临的问题和思考<br>3.3.4 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策略<br>第4章 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br>4.1 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概况与发展<br>4.1.1 概述<br>4.1.2 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定义与类型<br>4.1.3 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发展概况<br>4.2 机读数据库<br>4.2.1 机读数据库的定义和类型<br>4.2.2 数据库的文档结构<br>4.3 计算机信息检索基本原理<br>4.3.1 计算机信息检索原理<br>4.3.2 检索词与标引词之间的相似性运算<br>4.4 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br>4.4.1 逻辑检索<br>4.4.2 加权检索<br>4.4.3 词表助检<br>4.4.4 截词检索<br>4.4.5 限定检索<br>4.4.6 原文检索<br>4.5 逻辑提问式和查找过程<br>4.5.1 逻辑提问式<br>4.5.2 检索途径<br>4.5.3 查找过程<br>4.6 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和策略<br>4.6.1 分析检索课题<br>4.6.2 选择检索系统和数据库<br>4.6.3 选择检索词,构造检索提问式,确定检索策略<br>4.6.4 分析检索结果<br>第5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br>5.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br>5.2 Internet的基本状况<br>5.2.1 Internet概述<br>5.2.2 Internet的发展历史<br>5.2.3 Internet在中国<br>5.2.4 Internet基础知识<br>5.2.5 Internet的应用<br>5.3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br>5.3.1 网络软件<br>5.3.2 网络硬件<br>5.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br>5.4.1 按网络节点的分布分类<br>5.4.2 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br>5.4.3 按通信方式分类<br>5.4.4 按网络使用的目的分类<br>第6章 联机检索<br>6.1 联机检索的发展概况<br>6.1.1 联机检索系统的构成与特点<br>6.1.2 国际上著名的联机检索系统简介<br>6.2 Dialog系统联机检索方法<br>6.2.1 Dialog系统的检索模式<br>6.2.2 Dialog联机检索基础<br>6.2.3 检索终端与系统主机联通过程<br>6.3 STN系统联机检索方法<br>6.3.1 STN联机检索基础<br>6.3.2 STN系统的联通方式<br>6.4 联机检索与Internet网络检索的比较<br>6.4.1 系统结构的不同:集中式与分布式<br>6.4.2 服务模式的不同:主仆式与客户机/服务器式<br>6.4.3 信息组织方式的不同:普通文本与超文本<br>6.4.4 检索机制的不同<br>第7章 光盘检索<br>7.1 光盘及光盘检索系统的构成<br>7.1.1 光盘技术概述<br>7.1.2 光盘检索系统的构成<br>7.2 光盘数据库<br>7.2.1 光盘数据库的概念及检索特点<br>7.2.2 光盘数据库的种类<br>7.2.3 光盘数据库检索的一般方法<br>7.3 国内外光盘数据库检索系统介绍<br>7.3.1 国外光盘数据库检索系统介绍<br>7.3.2 国内光盘数据库介绍<br>第8章 网络信息资源利用<br>8.1 网络信息资源概述<br>8.1.1 网络信息资源定义<br>8.1.2 网络信息资源标识符<br>8.2 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与检索技术<br>8.2.1 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br>8.2.2 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技术<br>8.3 网络搜索引擎<br>8.3.1 网络搜索引擎发展史<br>8.3.2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br>8.3.3 搜索引擎的类型<br>8.3.4 常用搜索引擎举要<br>8.4 电子图书ebook<br>8.4.1 电子图书的发展历程<br>8.4.2 电子图书的特点<br>8.4.3 常用中文电子图书系统<br>8.5 FTP资源介绍<br>8.5.1 FTP的使用<br>8.5.2 FTP资源检索工具<br>第9章 常用中文数据库<br>9.1 中国知网<br>9.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br>9.1.2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br>9.1.3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br>9.2 维普资讯数据库<br>9.3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br>9.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br>9.5 专利数据库<br>9.5.1 专利<br>9.5.2 专利文献<br>9.5.3 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br>第10章 常用英文检索系统<br>10.1 科学文摘<br>10.1.1 概况<br>10.1.2 检索方法<br>10.2 工程索引<br>10.2.1 概况<br>10.2.2 检索功能<br>10.3 科学引文索引<br>10.3.1 概况<br>10.3.2 检索功能<br>10.4 ProQuest系统全文数据库<br>10.4.1 概况<br>10.4.2 检索技术<br>10.5 ISIProceedings学术会议录文献数据库<br>10.5.1 ISIProceedings概况<br>10.5.2 检索技术<br>第11章 学术论文的写作<br>11.1 学术论文的概念、类型及特点<br>11.1.1 学术论文的概念及类型<br>11.1.2 学术论文的特点<br>11.2 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与写作要求<br>11.2.1 基本格式<br>11.2.2 学术论文各部分的写作要求与写作方法<br>11.3 学术论文的写作程序<br>11.3.1 选题<br>11.3.2 材料的收集与整理<br>11.3.3 确定主题<br>11.3.4 拟定写作提纲,安排论文结构<br>11.3.5 撰写初稿<br>11.3.6 修改定稿<br>11.4 投稿技巧及相关信息的获取<br>11.4.1 投稿的一般过程<br>11.4.2 投稿注意问题<br>11.4.3 投稿信息及核心期刊<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