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博与艺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869791
  • 作      者:
    陈燮君,刘健编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陈燮君:研究员,博土生导师。现任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瞎馆长,兼亚欧基金会博物馆协会执委、美国亚洲协会国际理事会理事、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文博学会理事长等。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和总策划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哲学原理、科学哲学、当代城市文化和新学科宏观理论、博学馆学、信息学,首创时间学(与金哲合作)、空间学、学科学,并首先提出开创新学科学和新学科史学的系统构想,率先进行新学科理论研究。著有《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时间学》、《生活中的色彩学》(含合作)等80多部著作,以及1000》、《世界新学科总览》等。曾获上海社会科学院精英奖、上海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等70多个奖项。
  刘  健:1984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考古与博物馆专业,现在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就职,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博物馆学和博物馆信息技术的研究。曾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主要著作有《古家具——告别安逸》、《绚丽的中国陶瓷》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追溯世博会与艺术的关联,不难发现世博会作为一个展示全人类文明及其成果的舞台,蕴涵着人类追求自由、平等、成长、进步、公正、共享的精神。《世博与艺术》探索世博与艺术相互融合发展的历程,为那些对世博会感兴趣的读者打开从艺术视角观察世博会的新窗口,引领广大读者从这里出发,进一步研究世博与艺术的历史华章,全面领略世博会的特色与魅力,从而铸起人们心中文明与艺术的丰碑。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19世纪时的艺术展览与世博会的孕育
  一、欧洲国家展览会中的艺术展示
  现代世博会的雏形——法国国家业展览会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造成了法国政治、社会领域的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结构性大变革。作为整个社会文化中重要一环的艺术界,自然也无法完全置身事外。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激情洋溢的法国大革命实际上成了法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催化剂,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法国艺术的风貌。人们耳熟能详的变化就有很多,譬如艺术题材的更加广泛,英雄题材绘画的大量涌现,以及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盛行,等等。但人们常常容易忽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改变,即大革命爆发后,在人民推翻等级制度的背景下,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慢慢地开始了走出贵族、走向民众的尝试,显示出了文化平民化的发展方向,尽管这种变化在当时并非是一种主导的力量。而受到这方面影响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国家展览会。
  1798年,法国举办了由政府资助的第一个工业展览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组织的国家工业展览会。当时,英国有着巨大的工业优势,英法贸易严重不平衡。法国把工业发展视为民族生存的条件,把国家工业展览会作为促进工业发展的手段。因而法国国家工业展览会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是一种宣传、鼓舞性质的展览会。第一届法国工业展览会有110家厂商参展,为期3天,展出了法国当时最新的工业产品。这次展览会实际上源于一年前由达维塞侯爵负责的一次展会。据记载,达维塞侯爵是3家制造工厂的专员,这3个工厂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一直由国王亲自督办。因政治动乱,港口被封锁,工厂产品销售不好,积压甚多。在竭力寻找市场的压力下,侯爵于1797年在卢浮宫前院举办了主要来自这3个工厂的产品:以挂毯、地毯和陶瓷等产品为主要展览内容的工业展览会,并组织其他工业产品参展。为期4天的展览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商品推销出去了,更重要的是展览会这个彤式能吸引大量顾客。受此展览鼓舞,第二年,法国在练兵广场临时搭起了专门建筑来举办第二次展览会,规定展品只展不卖。除了促销商晶,主办者更注重展览会的宣传效果,把军队列操、彩球、烟火等都搬到了展览会场地,营造了一种欢庆的气氛。此后,法国又跨出了重要一步,即决定把展览会办成定期性的,这为法国国家展览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如果说原来的国家展览会只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工业品的商业推销活动的话。那么,到了1806年则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展览会开始邀请艺术家携其作品前来参展并可以参加评奖,虽然那一届还仅仅是允许雕塑艺术品参加展览,但这无疑是艺术平民化的一个可贵的尝试,从而也使展览会出现了些许艺术的气息。当时著名的雕塑家皮埃尔·菲利普·汤米若(Piece—Philippe Thomire)就被邀了参展,送去多件他所擅长的青铜雕塑作品,并获得了金奖。艺术的参与大大增加了展览会的影响力,1806年的展览持续了24天,吸引了1422个展商。由此开始,艺术品尤其是工艺美术品的展示开始成为国家展览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到1849年,法国共举办了11届国家展览会,规模一届比一届大。1819年、1823年和1827年在卢浮宫举办的展览会展出时间从35天增至62天。除1834年、1844年和1849年均在香榭丽舍广场搭建临时建筑来举办展览会,展览从两个月延长到六个月。法国已经意识到国家展览会不仅仅是为了商业,更是显示国家经济、军事和文化成果的舞台,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已经具备了世界博览会的不少特征。巴黎国家工业展览会的成功也带动了法国其他城市的加入,举办工业展览成为法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捷克于1791年在首都布拉格首次举办了这样的展览会。但无论如何,从对后世的影响力来看,法国连续不断的工业展览产生的影响力更大。虽然这类国家展览会以展示工业产品为主,但从工艺的角度观察,也不乏艺术的风采。只不过这时的艺术是与工业相互渗透的。随着展会规模的扩大,其内容也相应增多,展会所传达出的艺术等方面的新信息,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注意,并开始纷纷举办类似的展览。德国于1844年在柏林举办了由3040个参展商参展的大型的国家级展览;都柏林每3年举行的爱尔兰艺术、科学和制造展览,在1834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世博会产生的诱因——英国的工业和艺术展览会
  法国政府组织的国家工业展览会取得较大的成功,老对手英国在那时虽然还怀有极大的优越感,但对这一动向也予以充分的关注。
  实际上英国的工业展览会也是很早就开始举办了,只是并非以国家的名义。早在1761年,皇家艺术学会就曾经举办了一个为期7周的“艺术、制造和商业”展览会。当时正是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所以这届展览会展示了英国各类技术发明,展会还打算每年评选获奖者,如曾专门悬赏鼓励人们发明新型纺织机。获奖的条件是:新发明的机器要能“一次纺6根毛线、亚麻线、大麻线或棉线,而且只需要一个人开机器或看机器”。哈尔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接受了这个挑战,结果1765年他就发明了多锭纺纱机(又称珍妮纺纱机)。然而展会由于宣传的原因,第一年展出的效果并不理想。皇家艺术学会为此决定把获奖产品作为固定陈列,就像博物馆陈列展品一样,藉以吸引观众。也正因为如此,英国放弃了原来的年度展览的设想以及进一步发展这类展览会的可能,而法国人却将之发扬光大了。随之而起的是盛行于英国各城镇的由机械学院主办的展览会,它旨在向工人阶层传授科学原理。随着法国国家工业展览会经验的传入,机械学院展览会的内容也开始扩大,除了科学、机械和稀有珍贵展品外,还包括艺术作品,这类展览会也已经具备了后来博览会的不少特点。
  与此同时,英国的艺术展览也开始逐渐兴起。1760年,受当代画家赠送伦敦医院的肖像画大受欢迎的启发,皇家艺术学会举办了英国第一次独立的面向大众的当代艺术展。展览在艺术协会的大厅中举行,共有69人参加,展出作品130件,当时的一些著名画家如雷诺兹(Reynolds)、威尔逊(Wilson)等人都参加了展览。虽然展期只有两个星期,参观的人数却不少,在展览期间,共售出展览目录6582份,观众达12000人次,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由此也可以看到这次展览对公众生活的影响力。1768年由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创建并开始每年举办一次艺术展览,藉以肯定和提升英国艺术家的地位。这无疑是受到了当时法国著名的沙龙展的影响。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举办的展览,面向的是全国有才华的艺术家,其主要目的是向公众推出英国具有前途的艺术家。随着展览受欢迎程度的提高,年度展览逐渐演化为伦敦的一个重大艺术活动。皇家艺术学院激发了公众对艺术的兴趣,几乎各个阶层都前去参观学院的年度展览。
  英国举办艺术展览的另外一股重要力量来自英国艺术家协会(Society of Artist of Great British)。它在成立宣言中明确表示,“展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艺术家致富,而是要促进艺术的发展”。艺术家协会展览的政策与先前的皇家艺术学会的展览明显有所不同,艺术家协会的展览不收门票,只是通过出售展览目录获得资金,而这些展览所得主要也用于资助贫困艺术家。而1763年开始的艺术家协会的展览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艺术判断力的观众群,因此他们开始收取一个先令的门票,所收门票的作用并不在于吸纳更多的资金,而是要用它来识别来者的参观意愿,从而避免那些对艺术缺乏基本判断力、只是看热闹的人进入会场,以此来保持艺术的独立性和地位。同时,艺术家协会的展览也给了那些被皇家艺术学院展览拒绝的艺术家展示才华的机会。此后,欧洲大陆上这样的机构不断涌现,艺术展览的形式变得越来越自由。19世纪中期,布雷克(Blake)、特纳(Turner)、卡斯滕斯(Carstens)、弗里德里希(Friedrich)、大卫(David)、吉里柯(G6ricault)等人也开始筹办个人画展,有时就是将画室作为展室,或者特地为此建造展览场所。这些多种多样的艺术展览的举办,在很大程度上无疑是受到了当时法国著名的沙龙展的影响。
  二、沙龙艺术展与世博会
  沙龙(Salon),作为西方文化史上最引人入胜的现象之一,时间绵延了数个世纪。现在一般理解的沙龙是指17-18世纪西欧上流社会文学、艺术、社会问题的讨论场所或社交场所,开始于17世纪初期,也即所谓文艺沙龙(1iterary salon)。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是作为一种对艺术作品进行展览、展示方式的沙龙,即一般所指的沙龙展(the salon exhibition)。之所以也被称为沙龙,是因为1737年艺术作品的展出地点the salon of carr6 0f the Louvre(卢浮宫方形大厅)而被称为the salon exhibition,简称the Salon,即沙龙。严格来说,“沙龙”一词真正固定地指称艺术作品的“沙龙展”,就是起始于1737年的那次作为制度化开始的展览。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1章 19世纪时的艺术展览与世博会的孕育
一、欧洲国家展览会中的艺术展示
二、沙龙艺术展与世博会
三、皇家艺术学会与世博会的诞生

第2章 世博会发展进程中的艺术
一、水晶宫——艺术的辉煌与失落
二、艺术宫——艺术全面参与世博会的开始
三、世博会——巩固法国艺术地位的有效场所
四、迎来自由女神——美国世博会中的艺术
五、灵魂与艺魂——世博会主题下的艺术
六、世博会与公共艺术
七、世博会上的中国艺术

第3章,世博会与艺术新潮的诞生
一、世博会与新艺术运动
二、世博会与装饰艺术
三、世博会与印象画派
四、世博会与现代艺术

第4章 艺术家与世博会
一、毕加索与世博会
二、罗丹与世博会
三、莫罗与世博会
四、惠斯勒与世博会
五、加莱与世博会

第5章 世博会与音乐艺术
一、1855年巴黎世博会中的歌剧
二、圆舞曲之王的世博会之缘
三、心灵亲睦——德彪西与1889年世博会
四、顺时而动——电子音诗与1958年世博会
五、大阪世博会与先锋电子音乐

第6章 世博会与艺术博物馆
一、世博会与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二、世博会与奥塞博物馆
三、世博会与费城艺术博物馆
四、世博会与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
五、世博会与大阪国立国际美术馆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