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们说了些什么?:一个新闻学教授的历史回眸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069831
  • 作      者:
    赵振宇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市社会学会副会长、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高级研究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作协杂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曾任《长江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文化报》总编辑,高级编辑。<br>    撰写《新闻报道策划》和《现代新闻评论》两书列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5年主持国家社会学业基金项目,已出版《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br>    从1984年开始研究“奖励学”,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奖励学”,出版《奖励的奥妙》、《奖励的科学与艺术》和《神奇的杠杆——激励理论与方法》等多部论著。<br>    教学之余,还应邀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图书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楚天都市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演讲政治学、管理学和新闻传播学专题。<br>    《奖励的奥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br>    《新闻公关艺术》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br>    《奖励的科学与艺术》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年。<br>    《应用新闻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br>    《与灵魂对话》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br>    《神奇的杠杆——激励理论与方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br>    《新闻传播策划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br>    《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br>    《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br>    《新闻报道策划》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展开
内容介绍
    1978—2008年,中国经历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重大变革,其间还伴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网络媒体革命和政治体制改革,影响是深远的。《我们说了些什么:一个新闻学教授的历史回眸》作者以一个新闻学教授的责任感,用纪实的方式,回眸了30年来中国民主进程中发生的重大变革、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典型的新闻事件以及媒体对此的评论。<br>    《我们说了些什么:一个新闻学教授的历史回眸》将社会变革、新闻报道和理论思考融为一体,可供新闻、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学科研究者参阅,同时也是一本供广大读者阅读的新闻纪实书。
展开
精彩书评
    作者曾在非常知名的《长江日报》工作,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重大社会变革和新闻实践,有很多东西值得回味总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刨新的勇气,使作者不停留在-般的回顾上,而是有蕾深沉的思考和到位的点评,将社会变革、新闻报道和理论思考融_为-体。此书无论列学界还是业界,都很有参考价值。<br>    ——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范以锦<br>    赵振宇老师是一位个性鲜明、思想敏锐、深受新闻学界和业界尊敬的新闻学教授。本书集中展示了这位业界和学界长者的睿智洞见和人文情怀,不仅在学理上对于学界中人具有启迪意义,也是-本具备史料价值的记录中国社会变迁的煌煌之作。相信每-位阅读过本书的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收获。<br>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江<br>    振宇兄是我的老同事,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我们说了些什么”,虽然写的不是严格的30年来的言论自由和社会变革编年史,但由于融入了自己经历和感悟,让人读来来备感真切;但由于梳理了同代人及社会各界的要求轨迹,并上升至理论面,对于“我们还要说些什么”来推动中国的进步颇有启迪价值。希望这本书提出的问题能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br>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 鄢烈山<br>    从新闻业者到新闻学人30年的心路历程。话题所及经济、政治、心理、法律、新闻等理论与实践的多个方面,可见思考宽、涉猎广,且敢言说。这样的思考文字能够出版,表明社会的进步、民主的发展;作者的言说则表明他一直在思想、努力、行动……并再次证明了这个真理——我思,故我在。<br>    ——新华通讯社高级编辑 徐兆荣
展开
精彩书摘
    民主作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体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那种以为社会主义制度一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目的就实现了,至善至美,不需要建设和发展了的观点,那种把民主仅仅理解为目的,或仅仅理解为手段,或此时为手段、彼时为目的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br>    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领导方针,为我国社会科学的复兴、繁荣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初步的基础。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装袋子的“三不”方针深得人心。那种把学术争鸣当成政治问题,进而施行组织处理的做法不多见了,但是并非绝迹了,理论工作者的余悸并不是完全消除了。其中一个问题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即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如何?学术上的不同意见是否就是政治上的不同倾向或政治错误?这个问题不解决,喊宽松叫探索也就只是一句空话。<br>    作为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其对象本身就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不少学科的研究都涉及政治问题。在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进行配套的全面改革,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对于这一伟大实践的分析、研究,予以理论的说明、探讨,哪一项不是政治问题呢?又怎能去严格区分或避讳呢?需要提出注意的是,不要把人们涉及政治问题的理论研究用政治标准去划线、分派,施行政治手段和组织措施,而应把它作为学术问题,施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多提供讲心里话的地方”<br>一、真理标准大讨论与提倡讲心里话<br>二、多提供讲心里话的地方,加强舆论环境建设<br>三、进言的胆量和纳言的雅量<br>四、建立“说了不白说”的有效机制<br>五、保障公民的参与权<br><br>第二章 “理论研究要敢于涉及政治问题”<br>一、理论研究要敢于涉及政治问题<br>二、“理论研究无禁区,理论宣传有纪律”辨析<br>三、为保证学术争鸣设置科学程序<br>四、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br><br>第三章 “稳定是为了发展”<br>一、改革、发展与稳定<br>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br>三、关于社会公平中的分配不公<br>四、原则要坚持,思想要解放<br><br>第四章 “也要重视程序的科学化”<br>一、程序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br>二、程序设置的科学化<br>三、程序设置公开化<br>四、程序设置的合法化<br>五、加强民主政治的程序化建设<br>六、加强对程序设置和运作的监督<br><br>第五章 “建立中国特色的奖励学”<br>一、建立中国特色的奖励学<br>二、奖励的积极效应<br>三、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奖励<br>四、重视对社会科学的奖励<br><br>第六章 “今天,我们怎样开会”<br>一、今天,我们怎样开会<br>二、当官就要有官相<br>三、下到基层为了什么<br>四、学一点“爱抚管理学”<br>五、“破格”规矩谈<br>六、反思与前瞻<br><br>第七章 “谁来判断有否新闻”<br>一、新闻报道要坚持科学<br>二、客观、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br>三、新闻报道要克服“八股”文风<br>四、新闻报道要增强建设性<br>五、换一种角度谈敬业<br><br>第八章 “数字掺假是权力腐败”<br>一、马克思主张废除干部终身制<br>二、李润五对王宝森讲了些什么<br>三、谁对胡长清负责<br>四、数字掺假是权力腐败<br>五、信息公开,接受监督<br><br>第九章 “忏悔是善良者的权利”<br>一、一撇一捺写个“人”字<br>二、“我”的位置在哪儿<br>三、忏悔是善良者的专利<br>四、“老了怎么过”<br>五、在做学问中做人<br><br>第十章 “请为逝去的同胞下半旗”<br>一、社会不能愧对英雄<br>二、请为逝去的同胞们下半旗<br>三、人事档案应当向本人开放<br>四、着力培养公民意识<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