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强:那个时候恐怕还没有这种观念。所以地方的修路、铺桥之类,都是由民间自筹之而自问之。既然绅士承担了地方日常的事务,就成为地方社会的重心所在、权威所在、道德尺度所在,以及文化所在。因此构成的绅权,是一种区别于国家权力的权力,它们调动和安排一个地方的社会秩序。前几年讲国家与社会,老是以为近代化的过程中扩大了社会,、限制了国家,其实在我们所说的这一段中国历史里,情况是倒过来的。
由此可见,科举制度不仅同教育有关,同选官有关,而且通过产出绅士,为传统中国营造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
一个县,一次县试几十个秀才,若干年积累下来,就会有一大批秀才,而秀才大部分都做不了举人。一个省,一次乡试产生一批举人,然后累积起来会有大批举人,这些举人大部分也中不了进士。做不了进士的举人和做不了举人的秀才就只能留在地方社会,所以这些人被称为在籍绅士。如果把这些人全部抽空,传统中国社会的结构会怎样?国家的治理会怎样?不可想象。所以清末废除科举,一个重大影响就是消灭了原本由科举产生的绅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研究农村社会的人说农村破产,其间的一部分原因是绅士群没有了。
那么绅权什么时候最为鼎盛?
杨国强:绅权到明代非常强盛,历史学家瞿兑之说:“明代江南乡官势力最为横桀,而士子结纳干预,肆行无惮亦最甚。”所谓“结纳干预”主要是指出入公门,干预官司,直接把地方官员判官司的本分侵犯了。另一面是乡官抗赋税。因为乡官不交国赋,则地方的额度就摊到其他人头上,许多人负担重,就把自己的田产寄托在乡官名下,也可以避钱粮。最后结果是国家赋税收不上来。还有明代绅士结社盛行,原本结社是科举制度下切磋课义,后来会议论朝政,到清人人关时,很多社都起来抗清。当时江苏、浙江、广东、江西、包括华北都有发生,这几方面说明明代的绅权比历史上其他朝代都要强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