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农业增长及其效率评价:基于要素配置视角的实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791125
  • 作      者:
    郑晶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郑晶,女,管理学博士,讲师。1980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2008年6月半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今,在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经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迄今为止,在《改革》、《国际贸易问题》、《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等核心期刊以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1项,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农业部软科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农业增长及其效率评价:基于要素配置视角的实证研究》拟以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之一——“要素配置”为切入点,围绕要素贡献、要素报酬差异、要素市场扭曲的效率损失以及要素贫困和要素赋权四个层面来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增长及其效率。
展开
精彩书摘
    1 导论<br>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br>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三农”问题的尖锐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崭新阶段:农业功能的外延不断拓展,由单纯的食物保障向原料供给、创汇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延伸;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需求结构不断升级;农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资源(耕地、淡水、农业基础设施等)约束,进入了一个全面“紧平衡、高价位”的时代,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供求格局及贸易机制的影响日益深刻;我国农业正经历由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和科技密集型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的重要过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概括了新农村的内涵,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展开
目录
摘要<br>1 导论<br>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br>1.2 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安排<br>1.2.1 研究思路和方法<br>1.2.2 文章结构和内容安排<br>1.3 本书的创新点<br><br>2 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br>2.1 经济增长理论简要回顾<br>2.1.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br>2.1.2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斯旺模型<br>2.1.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br>2.1.4 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模型中的经济增长<br>2.1.5 新制度学派经济增长理论<br>2.2 生产率的测度与分解<br>2.2.1 生产率概念及其发展沿革<br>2.2.2 生产率的度量方法<br>2.2.2.1 计量经济学方法<br>2.2.2.2 指数方法<br>2.2.2.3 DEA方法<br>2.2.2.4 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br>2.3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br>2.3.1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研究概述<br>2.3.2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实证研究<br>2.3.2.1 国外研究动态<br>2.3.2.2 国内研究动态<br>2.3.3 简要的评述<br>2.4 分析框架<br>2.4.1 相关概念解析<br>2.4.2 逻辑思路与方法选择<br><br>3 制度变迁对我国农业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1988-2005<br>3.1 中国农业制度变迁:1978-2005<br>3.2 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br>3.2.1 农业生产函数的选择<br>3.2.2 数据选取<br>3.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br>3.3.1 1988-2005年农业增长阶段划分<br>3.3.2 分阶段估计结果<br>3.3.3 分地区估计结果<br>3.4 小结<br><br>4 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报酬的差异分析<br>4.1 引言<br>4.2 要素报酬g-异与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关系<br>4.2.1 两个省份的农业部门经济<br>4.2.2 n个省份的情形<br>4.2.3 要素报酬均等化的途径<br>4.3 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的地区差异<br>4.4 数据来源和估计模型<br>4.5 农业生产要素报酬的差异<br>4.5.1 农业生产要素边际产出的变化轨迹<br>4.5.2 农业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差异的变化轨迹<br>4.5.3 农业生产要素报酬差异与农业GDP关系的实证分析<br>4.6 小结<br><br>5 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扭曲的效率损失测度——基于非参数DEA方法<br>5.1 引言<br>5.2 理论模型<br>5.2.1 技术效率及其度量<br>5.2.2 DEA方法简介<br>5.2.3 农业产业效率损失的测度<br>5.3 实证分析和结果<br>5.3.1 数据选取和变量说明<br>5.3.2 分析结果<br>5.4 小结<br><br>6 要素贫困、要素赋权与制度创新<br>6.1 引言<br>6.2 中国农村要素贫困:现实依据<br>6.2.1 农民的人文贫困和权利贫困<br>6.2.2 生产要素贫困<br>6.2.2.1 财政支农效益低下<br>6.2.2.2 农村金融抑制<br>6.2.2.3 农业科技投资效益低下<br>6.2.2.4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br>6.3 中国农村要素贫困的成因<br>6.3.1 经济弱势——基于农产品分工特性的认识<br>6.3.2 政治弱势——国家对分工的影响<br>6.4 要素赋权的内涵<br>6.4.1 关系权<br>6.4.1.1 地位平等<br>6.4.1.2 关系协调<br>……<br><br>7 农地制度与农业经济绩效:以广东省为例<br>8 广东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分析:1993-2004<br>9 结论与讨论<br>参考文献<br>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