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近代城市公共管理制度与空间建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17559
  • 作      者:
    孙倩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博士文库
  中国城市规划
  建筑学
  园林景观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近代城市公共管理制度与空间建设》内容分三编。上编为上海租界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其内容有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征地制度,土地使用控制制度;中编为上海租界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其内容有道路计划和路网结构,公园计划和节点型开放空间结构;下编为上海租界街道空间的塑造,其内容有城市制度与街道空间,街道空间美学等。
  《上海近代城市公共管理制度与空间建设》可供城市研究人员、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编 上海租界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
  1  公共租界城市建设管理制度
  1.1 租界基本制度
  开埠后的上海既脱离了中国江南农村的发展轨迹,也不是一般的殖民地城市: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三种制度并行,物化为空间形态的割裂,形成“三界四方”的特殊空间格局;租界内部,特殊的经济政治制度——原有土地关系的保存和自治的政治体制,使其空间形态亦按照独特的方式发展。本书对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研究将从制度人手,侧重于作为上海核心的公共租界,兼顾法租界和华界并揭示它们与公共租界的差异。本书对制度的研究所关注的将是其中与公共空间形成最相关的方面。
  1.1.1 土地制度
  《土地章程》规定之下,租界居留民获得自己生活空间的方式是向私人业主永租土地,这意味着中国农村土地成为现代城市土地的过程是私有土地之间的转让。本节将介绍租界土地管理通过何种机制实现这一过程。
展开
目录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目标
0.2 前人的研究
0.2.1 上海近代历史研究
0.2.2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研究
0.2.3 本书的文献研究途径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编章组织

上编 上海租界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
1 公共租界城市建设管理制度
1. 1租界基本制度
1.1.1 土地制度
1.1.2 政治制度
1.2 租界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征地制度
1.2.1 1845年第一次土地章程
1.2.2 1854年第二次土地章程
1.2.3 1869年第三次土地章程
1.2.4 1898年土地章程的增订——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利用制度的完善
1.2.5 1907年土地章程的增订——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补充
1.2.6 其他法规和相关规定
1.3 公共租界城市建设计划的制定
1.3.1 制度框架下的城市建设计划
1.3.2 制度缺失环境下的界外道路计划
1.4 公共租界城市建设计划的实施
1.4.1 公、私利益协商中道路建设计划实现单元的整合
1.4.2 公共空间与私人地产不同需求的矛盾及其解决
1.4.3 个体利益间的平衡原则对道路建设计划的调整
1.5 南市和国民政府的征地和城市建设
1.5.1 传统公共领域在道路建设中的作用
1.5.2 现代西方制度和传统社会习俗双重影响下的城市建设法规
1.5.3 国民政府城市规划中的公权力运作
本章综述

2 土地使用控制制度
2.1 区划的历史和理念
2.2 公共租界区划制度的探索与现实
2.2.1 对城市分区的早期需求
2.2.2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工部局对区划制度的探索
2.2.3 交通委员会的功能分区规划
2.2.4 区划的真正障碍——经济发展阶段的局限
2.3 法租界的土地使用控制法规
2.4 两租界土地使用控制的比较研究
2.4.1 两租界土地使用控制的对比
2.4.2 两租界土地使用控制之差异形成的原因
2.4.3 土地使用控制之下的街道空间
2.5 土地利用制度的实施特例——法租界公馆马路
2.5.1 公馆马路柱廊章程
2.5.2 章程的社会、经济关联分析
本章综述

中编 上海租界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
3 道路计划和路网结构
3.1 租界初期路网结构演变的特征——谨慎的方格网和突进的发展轴
3.1.1 《土地章程》——继承而来的方格网
3.1.2 南京路——发展轴的出现
3.1.3 19世纪60年代小刀会和太平天国战争期间
3.1.4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方格网的加密与发展轴间的填充
3.2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20年代公共租界道路计划
3.2.1 19世纪中后期的道路计划——以虹口为例
3.2.2 20世纪初的道路计划发展历程
3.2.3 1917年以后的道路计划
3.2.4 1926年交通委员会的城市交通综合规划
3.3 法租界道路计划
3.3.1 初期路网的形成
3.3.2 20世纪的道路计划
3.4 “大上海计划”、“市中心区域计划”及其思想背景
3.4.1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民族复兴内涵和进步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
3.4.2 中产阶级的全新市中心
本章综述

4.公园计划和节点型开放空间结构
4.1 公共活动空间的起源——公共体育场
4.1.1 公共体育场和公共事业基金的历史
4.1.2 公园和开放空间建设机构
4.1.3 有关公共体育场的公共性意识的演变
4.1.4 公共体育场在城市空间形态网络中的作用
4.2 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公共租界大型公园计划
4.2.1 虹口公园——策划、购地、移交、扩张
4.2.2 西区公园计划
4.2.3 滨江公园——周家嘴公园
4.2.4 大型公园计划的决策依据
4.3 30年代后的公共租界中小型公园和游戏场地计划
4.3.1 可得地产决定的公园计划
4.3.2 1931年公园和开放空间报告及公园计划
4.3.3 城市规划理念在中小型公园规划中的体现和局限
4.4 公共租界市政公共活动中心计划
4.4.1 20年代市政中心的最初构想
4.4.2 30年代租界社会对市政中心的认识
4.4.3 市政中心计划的结局及其原因分析
本章综述

下编 上海租界街道空间的塑造
5 街道空间的设计控制和管理
5.1 公共租界建筑章程中的公共空间规定
5.2 法租界相关章程中的公共空间规定
5.3 公共租界协议中的公共空间章程及其实施——以建筑高度控制为例
5.3.1 最初的高度控制(1903-1916年)
5.3.2 有关开发权的协议——1916年以后特别地段的高度控制
5.3.3 对使用者密度的控制——20年代末的高度控制
本章综述

6 制度背景下的街道空间美学
6.1 公共租界典型街道空间——以外滩街区为例
6.1.1 街墙
6.1.2 街角
6.1.3 建筑学追求与城市的秩序
6.2 法租界“霞飞路一贝当路”空间轴线上巴洛克城市空间的理想和现实
6.2.1 “巴洛克式”平面上的空间界面
6.2.2 霞飞路的公共性
6.2.3 霞飞路最终形态的成因分析
6.3 个案中街道空间美学的实现:工部局与公董局的两个“市政广场
6.3.1 工部局市政广场——福州路、江西路路口广场
6.3.2 最初的圆形广场计划
6.3.3 路口平面计划的几次调整
6.3.4 建筑体型和高度控制
6.3.5 广场形态控制与公众利益维护的平衡
6.3.6 法租界公共广场的柱廊规定
本章综述
结语
(一)城市规划、控制和管理的发展与公共空间形态特征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关系
(三)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影响下的公共空间

附图
附录1-A 上海各租界的设立及界域变化
附录1-B 上海华界市政沿革
附录1-C 法租界征地制度的发展
附录2-A 公共租界“妨害”控制
附录2-B 法租界建筑类型控制和土地使用控制各章程
附录3-A 1894年工部局道路计划(英租界部分)
附录3-B 公共租界道路计划相关数据
附录3-C 洋泾浜和泥城浜的填浜筑路
附录3-D 部分公共租界交通数据
附录3-E 1930年公共租界各区人口密度图局部
附录3-F 1874年法租界道路拓宽计划
附录4 工部局以及公众对于市政中心计划的讨论
参考书目
图版来源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