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看澜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66227
  • 作      者:
    葛兆光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生命历程的睿智表达 自由灵魂的深情歌唱<br>    陈家琪 陈嘉映 陈建华 陈思和 甘阳 葛剑雄 葛兆光 何光沪 何怀宏 江晓原<br>    雷颐 李公明 李辉 李庆西 林贤治 钱乘旦 钱满素 钱理群 秦晖 孙郁<br>    萧功秦 许纪霖 徐友渔 余中先 查建英 郑也夫 止庵 周振鹤 朱学勤 朱正琳倾情推荐<br>    一份执著,一份眷恋;一种信念,一种姿态<br>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精神家园的守护人<br>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br>    特殊时代的特殊际遇,转型时期的独特思考<br>    当代知识分子群体三十年心灵史的集中展示
展开
作者简介
    葛兆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br>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br>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九七八<br>    开学琐记——回忆1978年的春天<br>    那一年开学,不是在通常的9月,却是在3月。“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第一次发榜,第一次上学,一切从头开始,从头开始的事,可以不按牌理出牌。<br>    收到入学通知书时,刚刚过元宵节,贵州冬天的尾巴很冷,春天的暖意却还没到。说是过节,但那个时候既没有过节的心情也没有过节的气象,正月十五又不观灯,也没有元宵吃,何况是远在苗疆的小县城,傍晚只有几处昏黄的灯光闪烁,街上显得冷冷清清。在单位里看到印了北京大学红色字样的信封,知道有好消息,便风驰电掣地跑回家,和父母一起拆开来看,现在记得的只是,从来喜怒不形于色的母亲,竟然失态狂笑,但我在这笑声中体会到的,是她心里积压多年的辛酸。<br>    没有办法不辛酸,母亲是多年的中学教师,在天津教过有名的十六中,在北京五十五中带过吴运铎班,当过全国群英会代表,荣幸地和毛主席合过影,随父亲下放到贵州的县城里,在一个很差的中学任教,还是兢兢业业,可是自己的儿子,却因为父母的缘故,十年里,不是在砖瓦厂做砖瓦,就是在农药厂熬肥皂,差一点儿被发配到偏远山里小煤窑里守小卖部,怎么能不辛酸?<br>    可一纸录取通知书改变了命运。<br>    行李很简单。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不像现在有的大学生,开学报到的时候,陪同人员浩浩荡荡,随身的行李车水马龙,那劲头儿,只欠了差遣仆人,举个“回避”、“肃静”牌喝道。那时的我们,最多衣服两三套,加上茶缸一只碗一个,揣上一叠子粮票和被父母捏得发热的几张钱,就上了路。不过,我带了一些想象中将来四年中有用的书,像《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也带上了我平时抄书留下的几个大笔记本。带上那些书,是因为录取我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那个时候并不知道古典文献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只是知道要读古书,所以,这些“文革”焚书余烬里残留的书也许用得上。至于带上那几个大本子,是因为舍不得好些年的心血和记忆,在这些本子里,我抄过很多当年出版的内部书,现在还记得的有三类:一是各国历史,像《圣马力诺史》、《匈牙利史》之类的书有好几十本;二是苏联解冻后的小说,像《你到底要什么》、《多雪的冬天》之类,这是当年最爱看的东西;三是翻译的各种政治性读物,我印象最深的是《出类拔萃之辈》。在这之外,笔记本里还抄有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史》和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当然,也抄有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甚至还有当年上海出版的《自然辩证法》杂志中关于“宇宙红移现象”、“板块漂移说”的文章。
展开
目录
自序<br>一九七八<br>开学琐记——回忆1978年的春天<br>一九七九<br>读《论语》、《孟子》札记三则<br>一九八〇<br>读《史记》札记三则<br>一九八一<br>胡仔考<br>一九八二<br>《旧唐书》与《新唐书》<br>一九八三<br>唐代文章总集《全唐文》<br>一九八四<br>唐集琐记<br>一九八五<br>道教与唐诗<br>一九八六<br>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研究禅宗<br>一九八七<br>《道教与中国文化》序<br>一九八八<br>宋代文学导论<br>一九八九<br>从《觉后禅》说起<br>一九九〇<br>劫·连环劫·生死劫——新武侠小说讲故事的诀窍<br>一九九一<br>说“无”谈“空”<br>一九九二<br>吾侪所学关天意<br>一九九三<br>过去的故事<br>一九九四<br>运化细推知有味——关于30年代佛教研究史的随想<br>一九九五<br>世家考<br>一九九六<br>看东洋景儿(四则)<br>一九九七<br>学术的薪火相传<br>一九九八<br>《走近清华》序<br>一九九九<br>缺席的中国<br>二〇〇〇<br>石为云根——文献中所见的奇石观赏史<br>二〇〇一<br>历史的意义——读两种历史教科书和入门书的随想<br>二〇〇二<br>泉屋博古馆和藤井有邻馆——重访京都日记两则<br>二〇〇三<br>以“国家”的名义<br>二〇〇四<br>书林穿行断简<br>二〇〇五<br>大明衣冠何处?<br>二〇〇六<br>思想史与每个人相关<br>二〇〇七<br>最后的贵族——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br>二〇〇八<br>通过亚洲认识中国<br>附录:学术简表(1978—200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