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人不光靠制度》:
13.制定工作信条要领导部属的人,对于管理原则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一套明确的方法,并本着确定的经营方针行事;否则,即无法推行其业务。
所谓信念,比较抽象,其意就是指要有工作信条。有的公司在信条里列有“尊重他人”、“多花点心力”等项目,这些条文务必要具体可行,使部属容易了解才是。譬如:·要爱公司如家。
·要注意节约。
·要养成工作的主动性。
·坚守贯彻始终的工作态度。
·视质量为生命。
像上面的信条,有些比较平稳可行,有些而趋向极端。从信条中,亦可以看出主管的个性。除此而外,这些信条与主管所属的企业、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信条的制定,一定要出自主管之手。若随随便便将古今中外贤人君子、英雄豪杰的座右铭搬过来,然后说:“这是我所订下的信条”,则毫无价值可言。
拟订信条时,要考虑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本身个性和工作性质,然后再订出信条,方能收到具体的效果。
所订出的信条要能通过工作来实行方针,因为再好的信条若纯属空谈、毫无用处,反会招致下属的窃笑。所以记住:通过实践,信条才能发挥它最大的功效!所以,在形成工作信条时,一定要有客观的标准可以检验。这使人想起“滥竽充数”的故事。齐宣王听竽,想其一定颁布过“吹不好的人不能入选”的条令,但因他听竽的方式根本无法辨别谁吹得好,谁吹得不好,致使南郭先生这样根本不会吹竽的人也能混迹其中混口饭吃。到了齐滑王,由于工作方法变了,要一个一个听,南郭先生就再也混不下去了。
我们现在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解决工作信条的问题,也就是在一个公司里,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何种行为是值得鼓励的,何种行为不受鼓励。这是从道德角度“教化”员工朝什么方向发展,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从成功企业都有一套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看出来。
建立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国内企业成立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所以无法与国外那些动辄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相比。可以采取的一个比较简洁实用的方法就是制定《员工手册》,把你希望员工做什么、不做什么都以文字形式写入这个手册,使员工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坐标。在这个手册中,既可以有硬性的即规章制度性的东西,如迟到多长时间扣多少钱,出一个次品罚多少钱;也可以有软性的东西,比如讲明什么样的行为会得到公司好评,或公司赞赏什么样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员工手册》就好比是员工行为的“宪法”,它在你公司内部通用,成为你公司向上发展的一种引导性力量,久之,自会生发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员工手册》在制作之初,不必要求那么完善;随着企业的发展,它会逐渐地完备、发展起来。你可以发动公司员工来共同做这件事情,这样,“群众”自己制定的“规则”,自会更加用心地去遵守,这是很好的一次员工进行“自我教育”的机会。
14.不要墨守成规多半的下属,往往会忽略所在单位的工作规则。
因此,主管要经常质问下属:“目前公司有哪些条文规定?请你加以说明”。
若不这样,下属在精神上根本不会关心到这个问题,更甭提以这些规则为基准,来从事他的工作。如果是这样,那么他只是在做表面工作,而忽略了工作真正的内涵。
另一个问题则是关于规则本身。规则的制定,目的在使一些暧昧不明的事项,经过明确判断,定出一共同的标准。因此,它是具有时间性的,同时,也是为适应时代、环境而订出来的,因而绝非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当时代递嬗、环境变迁时,必然也会跟着失去合理性或时间性,因此,如何使你的规定切合实际的需要,这是身为主管最重要的一环。
这里有一个故事(背景在美国):一个不擅指挥、无能的连长,获得了一项最高荣誉,原因来自一个规定:“凡连队中有任何官兵在军事学习时获得最高成绩,则连长可获得最高荣誉”。这项规定在当初制定时,可能基于某种因素,但在今日实施起来,则显然过于迂腐,因此才会产生无能长官接受褒奖的情形。
在你周围,还有类似这种滑稽的规则吗?譬如:以发生意外事故记录的多寡来表彰员工,将这项规定同时运用在危险性少及危险性高又忙碌的工作场所,未免过于笼统,不合情理。表扬无肇事记录的员工固然很好,但却要仔细考虑各种不同的情况,再拟订其适当规则。
如果墨守成规、不加改善,表面上看起来尽管妥善完备,但实行起来,往往会引起预想不到的纠纷。
规则是人制定的,但往往规则一成,却回过头把人套住。也就是说,当初制定时,是人绞尽脑汁所想出来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与实际需要脱节,而产生种种缺陷。若要加以修正,则须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人们只有继续墨守成规,成为规则下的牺牲品。
总之,一个主管必须时时注意自己所订的规则,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或不切实际的需要;一旦发现有这种情形,就应当拿出魄力,不畏艰难,切实加以改革,这一点是千万不可忽略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