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专题第一报告题目是“长三角经济吸收农村劳动力现状考察”。报告通过长三角统计资料分析和调研资料分析,说明现阶段要素替代弹性对劳动力的挤出效果还没有明显影响全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第三产业较高的就业弹性还存在吸收劳动力的巨大空间。长三角内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类型和不同产业在吸收农村劳动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社会经济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大的要素替代弹性,但也可以带动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促进不少配套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商业消费需求的增加。经济发展导致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等对农民工进城形成了一定的门槛,这种门槛导致的农民工分层流动既有利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有利于减少“贫民化”转移对城市稳定发展带来的严重消极影响。牺牲环境、贱卖资源等只是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非正常发展模式,对农民工的吸收不可持续。我国农村劳动力以流动性很强的非稳态转移为主,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条件离城市化要求仍然相去甚远。一定要充分重视非稳态转移与经济发达国家市民化转移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套用所谓“刘易斯拐点”等概念。
这一专题第二报告题目是“劳动力流动与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报告系统研究了劳动力流入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存在的问题。首先,研究了长三角地区劳动力流入现象,分析了劳动力流入的模式、特征和影响因素,劳动力大量流人为长三角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第二,从多个视角分析了劳动力流入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促进了长三角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高级化趋势,促进了工业区兴起与生产力的空间集聚,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群生产力提升,并从“人口红利”效应的角度分析了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第三,探讨了长三角地区劳动力流入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不利于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提升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战略选择和整合策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