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内务部队特种兵的训练生活
内务部队特种兵的历史
大海上掀起惊涛骇浪。
怒吼,咆啸,
向空旷的海岸冲撞。
三十三勇士披盔带甲,
似神兵从天而降,
他们英俊潇洒,气宇轩昂,
他们高大威猛,年轻力壮,
他们整齐划一,彼此相像……
1238年,蒙古一鞑靼统治下的罗斯,拔都汗大军兵临斯摩棱斯克城下。一天,护城卫队战士梅尔库里梦见了圣母奥季吉特丽,圣母命令他召集部队,抗击鞑靼,并承诺在战事上予以庇护。很快,梅尔库里就以圣母的名义,成功召集了近两千名士兵。尽管当时敌人的数量是罗斯卫队的二百多倍,但是,梅尔库里他们还是勇敢地接受了鞑靼人的挑战,并最终以少胜多,打败敌军,守住了斯摩棱斯克,梅尔库里本人也战死沙场。后来梅尔库里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圣徒,并获得“斯摩棱斯克神圣烈士梅尔库里”的称号。2002年_二支新成立的特种部队继承了“梅尔库里”这一罗斯卫士的光荣称号。这喻示着特种兵的工作将是崇高而神圣的,他们将奋不顾身地报效祖国。
内务部内务部队的第一支特种部队是“勇士”大队,创建于1977年。长期以来,该部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又陆续诞生了许多新的特种部队。至今全俄罗斯已有17支特种部队。30年来,“勇士”经历了风风雨雨,有收获,也有无可挽回的损失,其成长历程浓缩了内务部整个特种部队的历史。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筹备期间,创建特种部队,以最高专业水平打击恐怖主义的建议首次被郑重地提上议事日程。承办奥运会责任重大,决不能在全世界舆论面前丢脸。然而只靠有限的警察力量维持治安显然是力不从心。为了打击随时可能发生的恐怖活动,必须拥有一支比警察更强大的力量。
当时,内务部系统没有执行特别作战任务的义务兵编制。实际上,早在1973年就曾为了同样的目的组建过一支混成作战部队。并且,该部队还参加过解救人质的特别行动,当时恐怖分子在“贝科沃”机场劫持了一架飞机,将机上乘客扣为人质。然而这种队伍的组建是临时的,没有能够长久地保留下来。根据苏联内务部长1977年12月29日颁发的命令,在苏联内务部内务部队,捷尔任斯基独立摩步师第二团第三营第九连的基础上开始组建特种部队,后来该部队被命名为“勇士”。
那一时期,特种部队被称为特种教导连,正好可用于1980年奥运会的安全保障。但是,成立特种教导连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奥运会,当时还计划在该连的基础上制定并试行培训苏联内务部系统特种部队的训练大纲。
特种教导连担负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但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却很艰苦。特种兵们配发的只是普通武器装备和服装,除了一些用于执行特殊任务的射击武器和防护用具外,特种兵们没有任何特殊的待遇。即使以当时的标准来看,。他们的武器装备也显得相当寒酸。在操课和训练中,队员们通常只是穿机械师一驾驶员穿的连体工作服。只有示范训练小组才能身着专用的热带地区制服——普通的开领棉布军上衣和笔挺的军裤。
不过连里所有人,从普通士兵到指挥员都明白,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危急情况下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展现并证明创建此类部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服装并不重要。
1978年1月1日,教导连开始进行强化训练。在制订培训大纲时,他们借鉴了西德边防警卫队FCF-9以及芬兰警队“熊” (芬兰语是“卡尔卡”)的培训方法。西德边防警卫队FCF-9装备精良,拥有专业设备,而“熊”训练有素的狙击手也闻名天下。为了更好地了解芬兰特种部队的工作,内务部部长还专门去了一趟芬兰。苏联内务部内卫部队借鉴了德国人技术装备的配备准则,学习了他们强攻大楼及其他目标的一些战术动作,并引进了芬兰人火力和狙击训练的方法。
特种兵们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学习和训练,中间只有很短的时间用于吃午饭和休息。健身房的训练由捷尔任斯基师桑巴式摔跤教练瓦列里?尼古拉耶维奇?哈尔季科夫负责。特种兵教导连在示范训练中的表现,绝不逊色于美轮美奂、技艺高超、绝活不断的杂技表演。只是这种表演是军事化的——风险高、机动性强、体力和心理负荷大,并且使用真枪实弹。
在健身房训练的同时,特种兵们还要进行专门的射击训练。一项艰巨的任务摆在他们面前——每二十人一组,进行装备操作展示训练。
训练分十个课目进行,每个课目中队员进行各种专业训练。包括心理训练、装备性能展示、“马其顿式”射击(双手同时射击)、手榴弹实弹打靶……并非所有的训练项目都禁得住时间和特种部队实践的检验。例如,后来“勇士”大队的狙击手就放弃了向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舷窗射击,以及从疾驰的汽车上跳下等训练课目。但在七十年代末,这些训练要求特种兵们不仅要有伟大的献身精神,还要身手敏捷、耐力持久,而且特种兵实施起来也确实显得富有成效。
在如此紧张的工作节奏下,特种教导连的两个排于1978年1月到6月进行了示范课学习训练,后来还向苏联内务部部长和部领导作了首次汇报表演。部长对他们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所有参加示范课的军人都荣获了“服役优秀”一级证章,他们高超的技能首次得到官方认可。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完成了全连官兵的首要任务:向上级首长证明,苏联内务部系统有必要拥有特种部队。
成功完成示范训练后,特种连决定再组建一个排,即第一排。其任务是演练居民点作战行动、为攻占建筑物示范课做准备、进行火力强击带训练等。特种教导连第一排同样是在独立特种摩步师二团及第八摩步连第一排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1978年夏天,在诺瓦亚村训练中心设立了一个火力强击带,用于特教连全体人员的心理素质训练。火力强击带中的一个作业区中,拉起了一张距地面40厘米高的网,网上挂着自动设备,模拟冲锋枪实弹射击和曳光弹爆炸的真实场面。队员们冒着“炮火”爬过该作业区,投掷手榴弹,使用空包弹,向模拟敌目标射击。除了突破火力地带之外,第一排还演练了强攻建筑物的作战行动。
当时特种连的编制已达130人,下辖三个特种排。每个排都准备了示范表演,排与排之间有着严格的任务区分:一排负责强攻建筑物和突破火力强击带,二排主要是徒手格斗,三排则重点负责射击训练。连里装备的特种武器包括:带消音器的改进型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手提式卡拉什尼科夫机枪和普通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在教学实践中,特种兵们还曾用过9毫米口径的马卡洛夫手枪以及PHF-7轻型反坦克火箭筒。特教连的装甲设备中还包括三台BTP一60装甲输兵车。
随着1980年奥运会的临近,特教连的整个训练计划和所有日常活动都围绕着奥运安保工作展开。1978年底,苏联内务部部长签署命令,颁布了《拘捕武装犯罪分子实施细则》。该文件对拘捕小组的职责及参战分队的任务做出了明确规定。如果说此前特教连只是根据实战经验临时组训的话,那么在此项细则颁布之后,所有分队便开始按纲施训,训练内容包括射击、体能训练和专业训练。
1980年夏天,特教连的训练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四名队员组成的特战小组互相掩护,可在20秒内借助软竿攻人建筑物的二层;四人拘捕小组的队员们可在22秒内,从距目标5米远的地点出发,使用两架云梯攀上三楼!特教连的队员们个个精通徒手格斗,如:空手道、软式体操动作、冷兵器和火器防护术以及各种扑、绊和踢腿动作。
奥运会开始后,特教连一直处于战斗值班状态,成为确保奥运会安全的重要力量。他们要在接警后10分钟内赶到事发地点,始终处于全面战备状态,直至奥运会结束。由于多方努力,莫斯科奥运会期间未发生任何异常事件。
80年代初,特教连的队员们从实践中汲取经验,积极进行战斗和专业训练,不断完善自身技能。特教连连长B.布拉托夫大尉、负责专业训练的副连长C.雷秀克大尉以及其他连队指挥员,在组织施训过程中勤动脑、善思考、勇于创新,千方百计地完善训练方法。
特教连开始越来越频繁地执行打击高危犯罪活动的任务。1981年夏天,两名现役军人在伊热夫斯克郊区的一所学校公然挟持人质,在教室构筑堡垒,用枪指着孩子们,企图以此胁迫地方当局满足他们所提要求。苏联克格勃反恐特种小组和特教连行动小组被紧急调往事发现场。凭借非凡的身手和高超的技艺,他们在联合行动中密切配合,不仅很快制服了犯罪分子,而且学生们也毫发无伤。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