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性别平等的法律保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75385
  • 作      者:
    李傲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傲,女,回族,1968年6月出生,哈尔滨市人。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中国法学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武汉大学诊所法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行政诉讼部部长。研究方向: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诊所式法律教育、比较行政诉讼法、性别平等权。曾出访美国、英国、南非、泰国、日本、韩国等十余个国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个人专著:《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主编《实践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经验》,主编《中国性别平等状况调查报告》,曾在国内法学类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性别平等的法律保障》由李傲编写。法律的社会性别分析方法、我国运用社会性别方法进行法学研究的尝试、运用社会性别方法进行法学研究的意义、法律的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的局限、消除性别歧视过程中法律的重要性、提高立法中、的性别意识是消除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的前提、修改完善现行法律是消除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的途径、发挥法律在消除性别歧视中的积极作用是立法的目标、性别歧视的产生与持续发展等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法律的社会性别分析方法<br>        第一节 社会性别分析<br>        “社会性别”(gender)是在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出现的一个分析范畴,是女性主义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展的一个概念,也是女性主义在性别研究方面最重要的贡献。社会性别理论的基石是将性别区分为天生具有的生理性别和后天造就的社会性别两类,通过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比较,提出造成两性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性别而不是生理性别的论断,从而为女性争取两性平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br>        一、生理性别<br>        生理性别(sex),指的是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分化,具体表现为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两个方面的差异。生理结构是男女之间与生俱来的区别,包括染色体、性激素和生殖器官等多个方面,属自然的生物属性。生理机能则包括两性身体发育过程、两性生理历程和两性身体素质上的差异等不同方面。生理性别在多大程度上对认知能力、社会性行为产生影响,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人们则有不同的认识。<br>        (一)两性的生理结构差异<br>        两性的生理分化在出生前就已经开始,其过程涉及染色体、性激素和生殖器官等多个方面。就染色体而言,根据遗传科学的研究,人类的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带来的性染色体的差异决定的。所谓的性染色体,是指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在正常的人体细胞中,共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染色体是两两相同的(称为22对同源染色体),男性与女性都有,因而这22对染色体亦称为常染色体。第23对染色体是性染色体,它们与性别密切相关,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男性则有一条x染色体,一条Y染色体。<br>        ……
展开
目录
        引言<br>        第一章 法律的社会性别分析方法<br>        第一节 社会性别分析<br>        一、生理性别<br>        二、社会性别<br>        三、社会性别分析方法<br>        第二节 将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引入法学研究<br>        一、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早期运用<br>        二、我国运用社会性别方法进行法学研究的尝试<br>        三、运用社会性别方法进行法学研究的意义<br>        第三节 法律的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的目标<br>        一、关注弱势群体,推动法律的人文化转变<br>        二、强化法律的公平和公正目标,推动法律的民主化进程<br>        三、实现社会发展进步,保障法律的科学化内涵<br>        第四节 法律的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的局限<br>        一、社会性别分析方法本身的局限<br>        二、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在分析法律时的局限<br>        三、社会性别分析方法运用前提和条件的局限<br>        <br>        第二章 性别平等与性别歧视<br>        第一节 性别平等<br>        一、性别平等理论在哲学平等观中的缺失<br>        二、性别平等理论在社会学平等观中的崛起<br>        三、性别平等理论在法学平等观中的发展<br>        四、当代法学意义上的性别平等观<br>        第二节 性别歧视<br>        一、性别歧视的概念<br>        二、性别歧视的学理分类<br>        三、性别歧视的例外<br>        第三节 消除性别歧视过程中法律的重要性<br>        一、提高立法中的性别意识是消除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的前提<br>        二、修改完善现行法律是消除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的途径<br>        三、发挥法律在消除性别歧视中的积极作用是立法的目标<br>        <br>        第三章 性别歧视产生的根源<br>        第一节 性别歧视的产生与持续发展<br>        一、性别歧视形成成因的理论分析<br>        二、性别歧视产生的历史根源<br>        三、性别歧视得以维持的基本手段<br>        第二节 中国性别歧视的发展历程<br>        一、中国历史上的性别歧视<br>        二、中国性别平等意识的启蒙<br>        三、中国性别平等原则的确立<br>        四、中国当代对性别平等现状的反思<br>        第三节 西方性别歧视的发展历程<br>        一、形成性别歧视的哲学建构<br>        二、维护性别歧视的制度规范<br>        三、强化性别歧视的文化传统<br>        四、支持性别歧视的学说论点<br>        <br>        第四章 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学流派——女性主义法学<br>        第一节 女性主义法学产生的思想基础<br>        一、女性主义思想流派梳理<br>        二、女性主义思想流派评析<br>        第二节 女性主义法学产生的时代背景<br>        一、国际妇女运动第一次浪潮<br>        二、国际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br>        第三节 女性主义法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分析方法<br>        第四节 女性主义法学的法律性别观<br>        一、社会契约论中的性别缺失<br>        二、公法与私法划分中的性别盲点<br>        三、法律的性别<br>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br>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成<br>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内容<br>        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目标<br>        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发展<br>        五、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结合<br>        <br>        第五章 性别平等的法律渊源<br>        第一节 国际公约与国际文件<br>        一、国际妇女人权法概况<br>        二、若干重要的国际人权公约<br>        三、区域性人权公约和宪章<br>        第二节 各国性别平等的宪法保护概况<br>        一、普通法系<br>        二、大陆法系<br>        第三节 我国性别平等的法律渊源<br>        一、我国男女平等原则的确立与发展<br>        二、我国性别平等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与范围<br>        三、《妇女权益保障法》对性别平等的推动<br>        第四节 对我国性别平等法律体系的评价<br>        一、我国性别平等立法取得的成就<br>        二、我国现行性别平等法律体系的缺陷<br>        <br>        第六章 域外争取性别平等之法律保障的历程<br>        第一节 美国争取性别平等的立法与判例研究<br>        一、美国性别歧视的历史<br>        二、美国促进性别平等的路径<br>        三、美国性别平等保护的审查标准<br>        四、美国为促进性别平等采取的积极行动<br>        五、美国法律对性别歧视行为的救济<br>        第二节 欧洲争取性别平等的立法与判例研究<br>        一、欧洲性别平等的现状<br>        二、欧洲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br>        三、欧洲法院促进性别平等的判例<br>        四、欧盟为促进性别平等采取的积极措施<br>        五、欧盟指令对性别歧视行为的救济<br>        第三节 亚洲各国、各地区争取性别平等的立法与实践<br>        一、亚洲各国、各地区性别平等现状<br>        二、亚洲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将性别意识纳入法律决策主流<br>        三、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促进性别平等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与合作<br>        <br>        第七章 中国性别平等的现状及分析<br>        第一节 性别平等状况实证调查的方法与样本<br>        一、理论假设<br>        二、调查方法<br>        第二节 性别平等状况实证调查的目的与问卷结构<br>        一、婚姻家庭领域中的问题设计<br>        二、教育培训领域中的问题设计<br>        三、劳动就业领域中的问题设计<br>        第三节 中国性别平等状况的现状分析<br>        一、我国公民对性别平等与性别歧视的基本认知度<br>        二、婚姻家庭领域的性别歧视<br>        三、教育培训领域的性别歧视<br>        四、劳动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br>        五、结论与建议<br>        <br>        第八章 实现性别平等的法律对策<br>        第一节 打破社会性别体制化链条<br>        一、厘清性别歧视的理论误区<br>        二、合理界定私人领域的自由限度<br>        三、将性别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的主流<br>        第二节 法律、政策领域实现性别意识主流化<br>        一、将性别意识纳入法学研究的主流<br>        二、将性别意识纳入立法活动的主流<br>        三、将性别意识纳入司法活动的主流<br>        四、将性别意识纳入制定公共政策的主流<br>        五、从性别的角度检审传统文化对法律的影响<br>        第三节 实现性别平等法律构建的国际行动<br>        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四次世界妇女大会<br>        二、关注弱势群体的暂时特别措施<br>        三、促进性别平等的司法审查范例<br>        第四节 我国实现性别平等法律构建的进路<br>        一、完善我国国内维护性别平等的法律规范<br>        二、通过公益诉讼推动性别平等的法律构建<br>        三、将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纳入法学教育的主流<br>        四、整合男女两性的力量,共同实现人类的解放<br>        结语性别平等法律构建的目标<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