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妇女提问时:美国妇女学的创建之路:creating women's studies in America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1051697
  • 作      者:
    玛丽琳·J. 波克塞著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在全球化已经在中国着陆的大背景下,如何认识全球化?全球化是否只是代表着“全球”,“国际”这些“悬在天上”的概念?说到全球化,国内还有个很流行的说法,就是“全球一体化”。那么,全球是否是一体化?如果不是,或不完全是,它又是什么?如何认识全球化的另一方面——地方化?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地方”、“地域”,它们与全球化是个什么样的关系?<br>    在国内妇女研究已经步入全球化的状况下,如果只关注“本土化”或“中国化”,是否还能说明问题?如果不能,那么,全球化对中国妇女研究又意味着什么?
展开
内容介绍
    “流动的空间”与“消失的地域”——反思全球化过程中的空间与地域的想象;翻译的问题也是知识生产的问题吗;跨国女权主义运动快照之一:gender在中国的旅行片段;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关于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思考等方面的知识,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展开
精彩书评
    波克塞在撰写有史以来首部综合性的妇女学理论史方面有着很深的资历。本书以其内容翔实与深刻以及极具吸引力的文献分析.而成为许多高校毕业生和大量教员的热读著作。<br>    ——Lynn D.Gordon《教育历史》<br>    波克塞通过妇女学对政治、社会、知识和文化等方面的大讨论,对妇女学本身的发展做了启蒙式的检验。这次检验贯穿于并预示着美国高等教育界妇女学学术和项目的建立。<br>    ——Mary Ann Dzuback《美国历史》<br>    本书记录了妇女学研究的前25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强有力的探索研究和清晰有据的分析说明。<br>    ——Mari Jo Buhle《美国历史评论》
展开
精彩书摘
    1  倡导女权主义学术研究和妇女的经验<br>    倡导男女平等的形式<br>    提倡男女平等与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之问的复杂关系,贯穿着妇女学的历史、结构,以及妇女学的具体课程和课程总体设置。这方面的内容将在第七章中更具体地讨论。在这里,我想谈谈其中最主要的几个提法。支持妇女学的主要机构明确提出了妇女学的双重目标。全国妇女学协会(The National Womens Studies Association,简称NWSA)把“放眼未来世界,一个既没有性别歧视,也没有种族歧视、阶级歧视、年龄歧视以及异性恋歧视——消除了一切人压迫人和人剥削人的意识形态和体制,不论这种压迫和剥削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写进了自己的行动宣言。“从它对本组织成员的定义到组织结构的设置和决议流程的规定,NWSA体现了妇女学对倡导男女平等的不懈追求——不断采取维护妇女利益的政治行动。该组织的领导和成员要求自己对身边的一个(或多个)女权主义社区负责,其自定的责任范围远远超过了其他学术专业组织,这是因为,NWSA的使命就是在各个层次各种环境开展女权主义教育。<br>    这种使命感反映在NWSA为实现民主而采取的实验措施中。正如社会学家罗宾·利德纳(Robin Leidner)所指出的,NWSA力求将自由的民主结构(一人一票)与集团式民主(地区票和小组票)结合起来,保持分权的结构和水平的行政等级。依照女权主义的设想,它希望为妇女提供的不仅仅是平等的机会,而且包括平等的权利、平等的结果和平等的满意效果。”并不是所有的妇女学业内人士都认可NWSA的作法和形式。事实上NWSA的作法偏离了一些女权主义学者的观点,有几次几乎到了毁灭的边缘。但是,它挺过来了。1995年俄克拉荷马年会的观点,以及NWSA主席1996年针对“反职业化女孩”[Grrls(原名如此——原著者注)Against Professionalism]作出的回答表明,NWSA在义无反顾地坚持女权主义价值观的同时,强化了本协会的学术性。协会负责人最近表现出的更为坚决的态度,以及该组织出版的NWSA杂志所表现出的日益加强的学术风格,都表明NWSA在平衡自已的学术和行动双重使命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杂志的前任编辑指出:“学术也可以成为社会行动。”
展开
目录
序:视角<br>鸣谢<br>导论:谈到妇女学<br>1  倡导女权主义学术研究和妇女的经验<br>2  建构新的知识领域<br>3  挑战传统课程<br>4  课堂改革<br>5  拥抱多元化<br>6  寻求理论<br>7  知识的功能<br>8  学术界内外的批评家<br>9  “女权主义启蒙运动”与大学<br>附:人名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