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盐商
贵州也有一些经营食盐的商业奇才,他们通过自己的一番打拼后成为贵州颇具影响的大盐商,比较著名有伍效高、刘熙乙、刘玩泉等,在此,仅以刘熙乙为代表加以说明。
1936年,刘熙乙与刘玩泉、郭举安等共集资一万元,在毕节大横街新舁百货店对面开设“新记盐号”,并在大定(今大方)、水城开设分店,刘自任经理。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政府盐法变更,改散商为捆商,建立一岸一商,官督商运的新制度。新记盐号合并加入“贵州永边销区官盐运销营业处”(简称永岸盐号),永岸盐号由叙永人袁昭明任董事长,刘熙乙被推选为毕节分号经理。
1938年年底,永岸盐号在贵阳设立办事处,刘熙乙任办事处主任,积极参与永岸盐号各项事务,其才能不断被展现。
1938年,刘熙乙组织仁岸的盐商及永岸盐商等去贵州盐务局请愿,提出“贵州人食盐,应由贵州盐商承办盐务运销”,要求将仁岸运销业务交与贵州盐商办理。贵州盐务局局长张元不能做主,推与重庆盐务总局。刘熙乙请贵州士绅王伯群、任可澄、郭润生、江竹一等去重庆活动,力争数月毫无结果。最后,刘熙乙去重庆,请邓汉祥(贵州盘县人,又名邓鸣阶,当时是川康企业公司总经理,曾任四川省政府秘书长)和王伯群二人出面去找何应钦,向孔祥熙交涉。后来,孔祥熙只得让步将仁岸盐务远销交由贵州盐商办理。但为了顾及“大业公司”的利益,从仁岸原来承销的份额内拨出六份交“大业公司”另组织“黔南盐业公司”承销。这样,贵州原有的仁、綦、涪、永四岸就变成了四个半岸了。争得仁岸承销权后,刘熙乙与刘裕远和伍效高同去安顺向帅灿章、戴于儒等人集资,组织“利民盐号”来承办仁岸盐业运销。在争夺仁岸运销权和承办仁岸的过程中,刘熙乙奔走呼号、出谋献策、垫钱筹备,还为筹集资金办理接交,调配各站人员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确为此事立了大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