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the growth of China's civil societ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55608
  • 作      者:
    萧延中[等]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萧延中,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谈火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师、法学博士。
  唐海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师、法学博士。
展开
内容介绍
  《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旨在从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视角,观察和呈现“5·12”大地震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也即通过“5·12”大地震的实例来证明中国公民社会存在的价值,展示这次突发事件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留下的宝贵启示。其中有对“5·12”大地震后中国民众所爆发出来的空前参与热情的描述和分析,同时作者们根据对地震灾区进行实地考察得到的经验事实,尝试对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理论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和阐述。《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作者们在结论中认为,合作是此次汶川地震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制度遗产,并就有关“合作”的三个问题提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回答。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国呼唤公民社会
  本章的目标是从理论和历史两个维度考察公民社会理论的演变及其内涵,从而为后文的分析奠定基础。我们将分四节来讨论这一问题:首先,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公民社会理论的演变,并明确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的具体含义;其次,具体分析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再次,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四个国家和地区公民社会的发育状况,并从中发现公民社会发育的一些一般性规律;最后,分析公民社会的发育对于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治理困境所具有的意义。
  第一节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这一问题似乎多此一举,但考虑到公民社会理论在当代的高度歧义性,对这一概念的理论脉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公民社会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思想史视野中的公民社会理论
  尽管“civil society”一词在西方可谓源远流长,但正如盖尔纳所言,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这一概念早已被历史的灰尘所掩盖,大概只有学院里的历史观念史家才会对之有兴趣,但东欧和前苏联等国家为摆脱集权式统治而进行的社会转型过程导致了这一概念的复兴,顷刻之间,它洗尽灰尘,变成了闪亮的勋章。但平心而论,该词的内涵在西方思想脉络中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这一点,仅从该词在中文世界的不同翻译中即可体会得出来。
展开
目录
序言
导论“5·12”与“公民性”的展现
第一章  中国呼唤公民社会
第一节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
第二节  成熟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历史视野中的公民社会发展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治理困境与公民社会发育
第二章  公民意识的爆发:汶川地震的启示
第一节  公民参与意识的释放与不足
第二节  企业公民社会责任感的释放
第三章  公民社会组织发育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汶川地震:NGO在行动
第二节  NGO发展的汶川标本
第三节  NGO之间的协调平台建设
第四节  汶川地震中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
第四章  媒体与地震后公民社会的发育
第一节  媒体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概述
第二节  地震后中国媒体的出色表现
第三节  媒体与公共空间的建构
第四节  媒体与公民意识的发展
第五节  媒体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
第五章  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中国政治传统与公民社会发育
第二节  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外部制度环境
结语  合作——汶川地震留给我们的制度遗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