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思想勇于实践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
在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捷报声中,我们迎来了1986年——第七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在这新的一年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央书记处决定召开这次会议,让我来给同志们讲一讲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首先要说明的是,我这里讲的,都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认识,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讨论,不妥当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一,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指出过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主流很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作出这种论断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同志们都知道,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形势,是我们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依据,也是统一人们的思想,动员广大于部和群众自觉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计划的前提。我们观察形势,要实事求是,方法正确。看形势首先要看主流。“六五”期间和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主流确实很好,主要的表现至少有以下的六个方面。
(一)整个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持续稳定增长
“六五”期间,我国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而1953年到1980年的28年间,平均每年增长6%至8%。这5年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前28年,而目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没有像过去那样大起大落。经济增长速度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好坏的重要标志。许多外国朋友对这几年我国经济状况表示赞赏,主要是两条:一是基本解决了10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二是经济发展速度快,而且稳定增长。发展经济没有一个适当的速度是不行的。当然,我们不能追求脱离实际的超高速,因为那样是不能持久的,反而会造成经济生活的紊乱。总的来看,“六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高,而且基本上是适当的、正常的。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广大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全国各族人民包括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为此而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五”期间,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前不久,我们到几个省的农村看了看,确实是一派安居乐业、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这5年,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8%,而1953至1980年28年间平均每年只增长3.5%。1985年预计全国农业总产值达到3700多亿元,比1980年增长66.8%。粮食产量,1984年超过4亿吨,比1980年增长27%,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984年棉花产量达到625万吨,比1980年增长131%。我们不妨回顾一下,1980年那个时候,我国农业还处于相当困难的境地,粮食、棉花还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粮食已可自给,棉花自给有余。我国在世界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这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去年,我国农业,除了粮食、棉花以外,其他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比上年都有较大增长。预计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5元左右。这在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情况下,是一个很大的成绩。对去年棉花、粮食减产问题要作点具体分析。棉花预计比上年减少190多万吨,主要是有计划调减的,因为这几年棉花大量增产,库存量过大,资金周转不动,主动调减对国家和农民都是有利的,当然,这里头也有受气候影响的因素。粮食产量预计比上年减少2500多万吨。原因是什么呢?一是自然灾害严重,这是难以抗拒的;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调减种植面积,总的看是正常的;三是有些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对粮田管理放松,经营粗放,我们的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看农村形势,不能只看粮食,看粮食形势,不能只看一年。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难以做到年年增产,在5年中如能做到年平均有较大增长,就很不错了。我国已是连续6年获得丰收,平均每年增产粮食1700多万吨,去年的产量仍接近于大丰收的1983年。现在国家粮食库存是充裕的,农民也有些家底,市场供应完全有保证,有的地方粮食安排可能紧一点,但只要作好余缺调剂,不会出问题。当然,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对粮食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采取措施使我国粮食产量在4亿吨的基础上稳定增长。
工业生产计划完成情况之好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六五”期间,我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6%,1985年预计达到8200多亿元,比1980年增长65.2%。工业生产的发展,不仅速度可观,而且是全面增长、稳定增长。特别是轻工业和能源生产的变化十分显著。在1980年的时候,轻工业生产严重落后于人民生活需要,市场商品匮乏,这几年情况显然不同了,轻工产品比以前丰富多了。5年前能源生产停滞不前,近2年来持续增长,原油、原煤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都达到8%以上。1985年与1980年相比,预计重工业增长55.8%,轻工业增长76.2%,能源(按标准煤折算)增长31%,交通运输部门货物周转量增长42.8%,邮电业务量增长58%。“六五”期间各个年份的工业增长速度,分别为4.1%、7.7%、10.5%、14%和17%。可以看出,这的确是持续、稳定的增长。
国内市场日益活跃,对外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六五”期间,我国城乡商品货源日益充裕。1985年当年形成的零售商品货源比1980年预计增长一倍,平均每年增长15%;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比1980年增长94.7%,平均每年增长14.3%。这几年群众购买力增长很快,去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80年增长一倍,平均每年增长15%,而前28年平均每年仅增长7.6%。可以说,“六五”期间社会商品购销总额增长之多和速度之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198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预计比1980年增长71.9%,“六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1.4%。我国出口贸易额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已由1980年的第28位上升为第16位。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同我们这个大国的地位还不相称,但我们确实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重大经济比例关系基本协调
主要的经济比例关系如何,关系到经济能否持久地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不牢,轻工业太轻,重工业太重,积累率太高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六五”期间,上述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农业和轻工业这几年得到了较大较快的发展,现在农轻重的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大体各占1/3。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林、牧、渔业和工副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36.3%上升为49%。工业内部,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1978年为57:43,现在大体上一半对一半,关系较为协调了。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积累率1978年为36.5%,经过几年的调整,去年大致是32%左右,看来还是高了一点。总之,“六五”期间,重大经济比例关系逐步趋向合理,这对于促进和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已经起了并将继续起到积极作用。
(三)经济效益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往往只注意追求产值,不重视经济效益,结果造成“工业报喜,商业报忧,仓库积压,财政虚收”。“六五”期间,经济工作逐步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取得了较好成绩。5年间,年平均社会总产值增长率为10.5%,国民收入增长率为9.5%,财政收入增长率为10.3%,实现3个同步增长。每个社会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提高6%左右。能源消耗逐年下降,去年每万元国民收入消耗的能源比1980年降低20%。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平均每年大约增加国民收入200多亿元。更可喜的是,我国财政状况有了根本好转。我国财政收入1979年和1980年还是下降趋势,1981年的收入状况也不好。经过努力,从1982年开始,财政收入由停滞下降转为上升,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赤字。1984年底我国财政收人提前实现了“六五”计划所规定的1985年的指标。1985年国家财政收入预计1770亿元,比1984年增加305亿元,比1980年增加685亿元,实现了收支平衡,消除赤字。“六五”计划前,我们的财政收入一般比上年增加五六十亿元就蛮不错了,增加100亿元可以说是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1985年收入增长这么多,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当然,1985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其中也包含着物价上涨、进口商品较多、关税增加等因素,这是必须看到的。另外,预算外资金也大幅度增加,1985年达到1400亿元。预算内和预算外的资金加起来,共有3170亿元,比1980年增长近一倍。可见,我们的国力比过去雄厚得多了。
(四)科技、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科技、教育事业十分重视。从1953年到1978年的26年问,国家用于科技、教育方面的投资额平均每年为8亿元,1985年达到80亿元。科技、教育的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比重,前26年平均每年为3.3%,1985年达到8%。几年来,科技队伍日益壮大,科技攻关初见成效,科技成果的推广取得显著效益,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也取得了很大成绩。1985年全国科技人员(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达到1230万人,比1980年增加59.2%。1981年至1985年,全国共有937项发明创造获得国家奖励。目前已有一些重要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的已跨人世界先进行列。“六五”期间,我国先后成功地向太平洋和在水下发射了运载火箭,研制成功“银河”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发射试验通信卫星定点成功。高等学校发展迅速,5年来毕业的大学生为153.5万人,研究生4万人。研究生数比前幼年总和还多2万人。中等教育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初等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一定进展,成人教育发展较快,教师队伍素质有所提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