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而本书所阐述和论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是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六大以来所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和核心内容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时代特征、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最新内容,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实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战略目标的光辉指针和科学指南。只有正确认识和系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掌握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指导成才的锐利思想武器,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秉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积极因应实践需要的呼唤,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从而实现了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突破,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系列最新成果。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作出的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的概括性表述和理论界已有研究所达成的初步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统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一新型发展观,既积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科学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又做到了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揭示,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科学意义上的发展,“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反映了我们党最新的发展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既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又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本质、状态、目标和基本要求,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落实到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持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落实到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开发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来;落实到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
(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①这些基本特征紧密联系、相互贯通,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把社会和谐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而赋予和谐社会以特殊的科学内涵和战略意义。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j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①
(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与“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基本方针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并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系统地谋划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行动纲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必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绝对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为新村庄建设;更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搞成政治运动或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既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其同自觉行动。
展开
——三略研究院院长 王金岭
本书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观点正确,文字精炼,论证充分,逻辑严谨,重点突出,多有新意新解,是一部较有思想含量和实践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教授 徐显国
本书立意新颖,立论稳健,提炼精确,论证严密,层次明晰,表达流畅,分析透彻,体现了理论与实际、历史与逻辑、政治与学术的有机统一,对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大众化应能发挥良好作用。
——山东大学教授 何中华
此书系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积极研讨相关思想困惑、社会热点和对策思路,多有独到见解和精致分析,堪称质量上乘的学术著作。
——南京政治学院教授 张寿正
本书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并加以系统研究和分别解读,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用马克思}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将产生较大助益。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 陶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