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03716
  • 作      者:
    丰子义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迈进,一些举国上下普遍关注、涉及党和国家兴衰荣辱与人民群众直接利益的重大理论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涉及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现实性问题。目前。理论界正在对这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深层次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和学术著作的出版重镇,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关注社会、关注学术、关注理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这一主旨,本丛书选编了近年来关于当前社会重大理论问题的重要文章、观点,对这些问题中的热点、难点予以分析和解答,以求达到理清思路、提高认识、解疑释惑、统一思想的目的,供广大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教学参考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实践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时俱进地回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而提出来的。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探索早在建国初期就已开始。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党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些重大判断和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对实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和我们党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可是,毋庸讳言,我国在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这主要是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人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例,我国现有农民仍超过9亿,占总人口的75%左右,而且相对较穷,尚有62%的农民单靠农业收人,到2001年,收入低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 366元的农业人口占了58%,其中贫困农民1亿多,绝对贫困农民有2 000多万;因此,城乡人均收入差距逐年加大,1995年为2 172:l,2003年为312:1。不少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幌子,强行侵占农民的土地使失地农民数量迅速增加,而他们所得到的土地补偿费又极少,更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化。至于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有多大,那更不用说了。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形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后果不堪设想。“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根源在于认识上的严重滞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一般是在20年后开始反哺农业,而我们至今已过去50多年,还在大量地向农民索取,城乡之间的剪刀差怎能不越来越大?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蔓延,以及近年来的各类安全事故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都集中暴露出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社会管理相对落后的问题,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已成当务之急。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国内建设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的特点,要求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下大决心解决好前进中积累的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迈开新的步伐,开创新的局面。这是承上启下与时俱进形成的新理念,是发展观的重大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建设和发展的新里程碑。
    现在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主要是由下述因素决定的:
    第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现代化在不少方面取得进展,但就总体而言,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要解决的是几亿人、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这为当时的发展观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温饱问题的解决和初步达到小康,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人新的阶段。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要达到全民共享和社会全面进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比温饱阶段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各方面的需求,包括社会经济的、文化的和政治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提供了可能性。现在提出的许多问题过去提不出来,提出来也解决不了。过去那种基于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念,需要有相应的转变。
展开
目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
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
切实搞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答求是杂志社记者问
一、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3.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2.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三、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1.发展概念辨析
2.发展内涵的历史演变
3.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

四、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2.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
3.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
4.坚持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
5.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五、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促进全面发展
2.保持协调发展
3.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1.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2.统筹兼顾应当注意的原则

七、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1.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2.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
3.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的各种关系

八、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与文明建设的关系
1.社会发展与文明建设
2.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3.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

九、如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