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象性,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黑格尔认为,对象化就是异化。绝对精神在走向现实的过程中,实现了其对象化的活动,从而使得其现实走向偏离了绝对精神的统领,同时也偏离了人的本质追求。因为绝对精神内化着人的精神世界。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所理解的对象性“本身被认为是人的异化了的、同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不相适应的关系。”应当说,黑格尔所理解的对象化是精神的外化,不管他界定为异化,或是归纳为其他,都是在绝对精神的内部循环中来理解对象化,绝对精神的自我逻辑推导构成了对象化的逻辑进程,这一进程与丰富发展的现实世界尚有距离,尽管黑格尔力图用其绝对精神来概括现实变化,但由于其本末倒置的思维方式,使得其对象化概念只能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思辨中。费尔巴哈转变了黑格尔将对象化思辨化的做法,从自然的原初状态来说明人的对象化的过程。这种对象化自然就是“直观”的“感性”的过程,人来自于自然,自然决定着人的产生和发展,人从自然承继生命和其他的生理机能,也在自然直观中实现着人与自然的统一,从而也就实现着人的对象化过程。这一过程,没有任何中介,不需要经过人自身的实践创造,而是一种单纯的主客体关系。
马克思从对象化的关系中来理解人与自然的统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的现代实践方式,其哲学内涵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所表达的。这表现在:
一是实践是物质现实的过程。任何一种实践活动当然由正确的理念作先导,但其本质特征却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一种人与自然物质能量相互交换的过程,也就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自然物质的决定性作用。将这种客观物质过程思辨化或者动物化都是不对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一个唯物主义现实实现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体现着当代中国人价值系统的调整和变革,但这种变革不是人的精神价值系统本身就能完成的,而是客观物质变化的结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