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558228
  • 作      者:
    刘宗和,高金虎主编
  • 出 版 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史》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情报与战争的相互作用。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情报工作的影响这一主线,系统论述情报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揭示情报工作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从全新视角诠释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史》的主旨。《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史》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情报搜集、情报评估、特种作战和战略欺骗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比各国在这些问题上的不同做法,分析其不同特点,总结其成败得失,从而进一步深入阐述情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借此把军事情报学的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决策机制提供借鉴。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史》的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情报工作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军事环境
    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团在协约国拟就的停战协定上签字,历经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尘埃落定。为了清算战败国的战争罪责,重新瓜分世界,重建国际秩序,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经过3个月的争吵,列强在和约问题上达成了协议,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和约调整了战后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随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从而完成了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立。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
    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催生作用,世界军事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一场新的军事革命正在酝酿之中。战争形态、军事思想、军事战略、军事技术等各方面都在酝酿变革。
    一、军事技术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军事技术进步及其产生的武器装备,都是人类进行某种社会实践即战争的工具,其发展与社会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社会生产力的每一发展都迅速推动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更新。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滑膛枪和滑膛炮、线膛枪和线膛炮已经出现,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机枪开始成批生产。巨大的机枪火力使进攻一方遭遇了重大杀伤,作为机枪对立面的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在1916年9月的索姆会战中,坦克首次在战场上使用。在1917年底的康布雷战役中,英军集中了381辆M-4型战斗坦克和98辆辅助坦克,突破了德军的三道防线,其威力初现端倪。大战中,主要参战国装备坦克9200辆,其中美国1000辆,英国2800辆,法国5300辆,德国100辆。1903年,莱特兄弟试飞成功,人类实现了飞天梦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开
    始执行侦察、射击和轰炸任务。1917年,英国第41航空联队装备的双发轰炸机对德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持续轰炸,不仅打击了德国的军事力量,而且大大削弱了德国民众的土气。大战中,主要参战国总共装备了18.19万架飞机,其中美国1.38万架,英国4.78万架,法国5200架,德国4.73万架。
    1910年11月14日,美国“伯明翰”号轻巡洋舰搭载飞机取得成功。1911年1月18日,美国海军试验了飞机在军舰上的降落问题。1917年,英国将一艘重型巡洋舰改装为航空母舰,美国海军也完成了航空母舰的设计工作。
    坦克和飞机等新式武器的大量装备和普遍使用,标志着军事技术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战争正式进入“机器时代”。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些武器可能具有的战略意义还来不及试验,“假如战争还能再多拖一年,则战车和飞机本身即可以明显地证明,它们不是兵器,而是一种尽量载运其他兵器的运输工具。它们的主要特性为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其动力来源为石油,以它们为核心就可以组成一种全新的战斗组织——即自动推进的装甲军团和空运部队,而不仅是自动推进装甲火炮和空降炮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还没有成为陆军的主战武器装备,因而并不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作战的方式方法。坦克技术上的缺陷使其威力还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人们只从对付堑壕和机关枪的角度去认识和使用坦克,从而降低了坦克的战略价值。曾经指挥过康布雷坦克大会战的英国将军J.F.C.富勒指出:“由于不重视坦克在战术变革上的价值,所以未能将康布雷之战打成一场胜利的突防战,的确是令人遗憾的事。”飞机的数量虽然较多,但是空中力量作为一支刚刚出现的作战力量,对陆战场的影响仍然有限。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陆战场仍然是战争主战场,空中战场只是陆战场向空中的自然延伸,作战的基本样式仍然是以轻武器为主战装备的步兵的线式作战。
    二、战争形态的改变
    军事技术进步是军事领域一切变革的物质基础,军事高技术促进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使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能大大增强,使战争的物质基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军事高技术还极大地改变了军队的组织结构,促进了军队编制体制的巨大进步。高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军事理论的变革和战争形态的更替,而军事理论革新又对新的高技术武器的开发研制、编制体制、作战方式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加速军事领域的变革。许多人认识到,未来的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富勒指出,当前的时代已经是一个机械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陆军必须实现机械化。只有机械化才能充分发挥工业优势,避免阵地战的重演。因此,战场上的一切车辆都必须使用装甲和履带,而战争目的是瘫痪敌军指挥系统。
    富勒的观点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共鸣。利特尔·哈特认为,未来的战争中,坦克必将成为一种决定性的武器。法国的坦克之父J.B.艾斯蒂安纳(J.B.Estienne)将军在1921年的演说中宣称:“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坦克不仅会动摇战术的基础,而且会动摇战略的基础,而在这以后,便会动摇一切现代军队的组织基础。”他认为,快速机动是达成突然袭击的最有力的手段,要用装甲车打败敌人,要求把坦克部队作为一支独立的进攻力量使用。1934年,夏尔·戴高乐在一篇文章中较详细地谈到了建立机械化部队的设想:“内燃机可以将人们所需要的东西以任何速度、经过任何距离送到任何地点去……内燃机装甲化以后所具有的威力和打击力量,使得战争的步调随着它的行动而改变……6个第一线师、一个完全摩托化和部分装甲化的轻装备师就能组成决定胜负的兵力。”他预计,未来战场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将是空军。当空军和坦克部队结合起来后,进攻一方将会摧毁敌国的防御,引起敌人的崩溃。
    富勒和利特尔·哈特等人的观点代表了军事学术的一个新的潮流。他们认清了坦克潜在的战略价值及其对未来战争样式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其观点包括三个主要内容:即,坦克是未来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独立的陆军兵种;坦克应作集中的使用,以它为核心加上摩托化的其他诸兵种组成的机械化部队,可用于战略性作战;机械化部队突击与战术空军的配合是未来主要的陆战形式。他们被称为理论学派(theoretical school),盖因其观点尚未得到实战的检验,颇有纸上谈兵之嫌。然而,当时在各国军界,占支配地位的却是传统的历史学派(historical school)。它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认为未来的战争依然是阵地战,有着良好准备的防御者比进攻者拥有更大的优势,机关枪和火炮可以杀死任何进攻力量。法国军事当局声称:20世纪战争的全部教训,都在1914年-1918年间学到手了。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坦克使用的经验,它认为坦克是一种战术性突破兵器,只能在战术范围内使用;坦克是步兵、骑兵进攻的辅助性工具,而非独立的兵种;坦克使用的原则是分散到各个步、骑兵单位。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各国的新军事变革发展缓慢。美国在战后解散了全部坦克部队,1200辆坦克不是被拆除,就是被封存,仅有一小部分被配属给步兵,以支援步兵的行动。拥有3500辆T型坦克的法军将坦克部队大幅裁减,一些坦克被以独立营的方式配属给步兵,每一个步兵师配属一个坦克连。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法国才开始组建坦克部队。英国的情况稍好,但到1924年,它把唯一的坦克军进行缩编,所装备的坦克数量削减到150辆左右。曾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的黑格(DouglasHaig)将军认为:“今天,有些人在热烈谈论马匹可能要过时,并且预言飞机、坦克和汽车在未来战争中将取而代之。我相信马匹的价值及其未来的用处很可能会像以往那样大……我完全赞同使用坦克和飞机,然而它们不过是人和马匹的附属品而已。我十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会像以往那样发现马——良种马——大有用处。”陆军部的首脑称,在机械化的问题上,我们得慢慢来。
    富勒在谈到新军事技术对战争的影响时指出:“这是一般战争中的惯例,总是失败的方面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经验。胜利者不免趾高气扬,而失败者则愿意追寻失败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是坦克战的失败者,为数不多的坦克在战后被迫拆除,《凡尔赛条约》特别禁止德国拥有坦克和战斗机。但是,德国已经意识到这些武器的重要性。在汉斯·冯·赛克特将军的领导下,德国偷偷地开始了军事训练,重点放在装甲兵及其理论的训练和学习上。德军认真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意识到要圆满贯彻坦克使用原则,必须把装甲兵集中,组成装甲兵师、装甲兵军,并与摩托化步兵师一起作战。1935年,德军成立装甲兵司令部,装甲兵部队开始独立和集中使用;1937年,古德里安发表《注意,坦克!》一书,将大量集中使用坦克的主张理论化和系统化,最终使德军确认了大量集中使用坦克的原则。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出现在航空领域。朱里奥·杜黑根据1911年意土战争中飞机使用的经验,认为飞机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将比气球和飞艇优越。在他的支持下,意大利飞机设计师卡普洛尼研制了第一架三发动机的轰炸机。他曾建议组织500架轰炸机对奥地利军队的后方进行轰炸,但没有被采纳。由于他对意大利陆军的战略指导持批评态度,他被军事法庭判刑一年。1920年,意大利最高军事会议认可了杜黑的观点,陆军部于翌年出版了他的《制空权》。
    杜黑认为,飞机彻底改变了战争面貌,是战争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战争将成为全民的、总体的、不分前方后方、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未来战争中夺取制空权绝对重要,“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丧失制空权就是战败”。夺取制空权只能靠空军,建立一支与陆海军并列的独立空军是绝对必要的。空军主要由轰炸机、战斗机和少量的侦察机组成,它是一支进攻力量,不适用于防御。地面防空兵器是一种浪费。空中力量应该集中使用,用于进攻。要不顾敌方的空中进攻,集中最大力量对敌人发动进攻,攻击敌人抵抗最薄弱的部位,包括后方城市和居民中心。
    1927年,《制空权》一书再版,杜黑增写了第二篇,进一步强调了制空权的重要性,提出“制空权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1928年,杜黑出版了《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认为航空兵的出现将改变未来战争的整个面貌,也将影响陆海军的作战行动,不正确估价这一点将是极端危险的。毒气的使用也是如此。飞机加毒气是至今为止最强大的突击力量,战争将从空中开始,并将是速决的。
    几乎与杜黑同时,制空权理论在英国、美国也出现了。1918年4月1日,英国陆海军的航空部队联合成立了一个独立军种,即皇家空军,这是世界上第一支独立空军。英国陆军皇家飞行兵团的指挥官休·特伦查德将军成为英国首位空军参谋长。1918年秋季,英国成立了一支独立轰炸部队,对德国首都柏林和其他目标进行轰炸。此后,特伦查德将军成为战略轰炸的倡导者。
    在美国,威廉·米切尔准将也在倡导空战制胜。在建立独立空军、强调制空权的重要性、发展空中力量、打击战略后方目标、发展民用航空等多方面,米切尔的观点与杜黑如出一辙。但是,米切尔比较重视飞机的综合使用,他对空军建设的想法比杜黑更切合实际,米切尔被认为是美国空军的创始人之一。
    与机械化战争理论一样,制空权理论萌芽于战胜国,却在德国开花结果。英国虽然最早建立独立空军,但战略轰炸对英国军事领袖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其积极意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年后,英国陆海军的军事首长们在不断地努力,要取消空军的独立地位,使其再度成为陆海军的附庸。而空中制胜论的创始人杜黑更是命运多舛。他的理论在故乡也没有真正找到信徒,更遑论对欧洲的影响了。1927年利特尔·哈特访问意大利,意大利空军部长巴尔波元帅在会谈中连杜黑的著作都没有提到。直到1932年,巴黎才出版了《制空权》一书的法文版,但法国空军参谋部的军官没有一位听说过这本书。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大战之前
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情报工作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军事环境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情报工作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情报技术的发展
第二章  战前各国的情报工作和外交决策
第一节  战前德国的情报工作
第二节  情报工作与绥靖外交
第三节  战争爆发前的欧洲局势和各国的情报判断

第二编  受挫·调整
第三章  欧洲战争初期的情报工作
第一节  盟国的情报失误与战争初期的失利
第二节  不列颠战役中英国和德国的情报工作
第四章  苏德战争初期的情报工作
第一节  苏德战争前德国对苏联的情报工作
第二节  斯大林对国际局势的判断
第三节  苏军的初战失利和苏联情报体制的调整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情报工作
第一节  战前日本的情报工作
第二节  战前美国的情报工作
第三节  战前美国对国际局势的估计
第四节  珍珠港事件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第三编  步入辉煌
第六章  情报与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第一节  情报与北非战役的转折
第二节  情报与大西洋海战的转折
第三节  情报与太平洋战争的转折
第四节  情报与苏德战争的转折
第七章  盟国反攻作战中的情报工作
第一节  “火炬”战役中美军的情报工作
第二节  诺曼底登陆中盟军的情报工作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中美日的情报工作

第四编  总结·启示
第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情报合作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与英国的情报合作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和英美的情报合作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与盟国的情报合作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之间的情报合作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情报搜集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信号情报工作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航空侦察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谍报侦察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情报评估
第一节  战时英美的情报评估
第二节  战时德国的情报评估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情报评估的启示
第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欺骗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略欺骗的主要手段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略欺骗的主要特点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特种作战
第一节  战时德国情报机构的特种作战
第二节  战时英美情报机构的特种作战
第三节  战时日本的谋略行动
第四节  战时苏联的敌后游击运动
第十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情报工作的影响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情报观念的影响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情报实践的影响
参考文献举要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