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工会体系与国家发展:新加坡工业化的政治社会学:political sociology of Singapore's industrializatio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07425
  • 作      者:
    郑振清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郑振清,福建厦门人,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世界现代化理论与进程研究方向,2007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比较政治学,2007-2009年)。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与东亚发展、两岸关系政治经济学。2005-2008年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攻关课题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各1项,2008-2011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題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新加坡国家政权与工会体系的关系兼具国家统合主义与社会统合主义特征于一体,属于一种独特且重要的政治—社会关系类型,可以概括为混合型统合主义(mixed corporatism)。《工会体系与国家发展:新加坡工业化的政治社会学》通过研究196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劳工法规、产业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来探悉新加坡劳工阶层的利益如何通过工会体系得到有效的汇聚与代表。其中,重点考察了全国职工总会(NTUC)如何启动新加坡工运现代化进程、如何推进劳资政三方代表协商机制(tripartism)的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新加坡“民主工运”的崛起
    二战结束以后,曾被日军赶跑的英国殖民者重返新加坡和马来亚,发现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当地人民的臣服和仰视,而是逐渐升腾的反殖反帝斗争姿态,而且激进劳工运动成为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
    1946~1955年,在马来亚共产党公开组织或暗中支持下,新加坡以职工会会员和华校学生为主力的反殖运动风起云涌,迫使殖民地政府抓紧考虑实施新加坡自治宪制、修订工会法令,以便控制新兴的政治势力和社会组织。1948年,殖民地政府修订1940年《职工会法令》①并颁布《紧急(罢工与关厂)条例法令》,意图控制激进劳工运动,不过反而激起职工会开展更大规模的反抗。1954年2月,英国人设计的《林德宪制》颁布,给予新加坡人民公民权并实行选民自动登记制度,由此催生了人民行动党等新兴政党。人民行动党成立初期,由于缺少自己的基层组织,加上当时左翼工会主导的反殖运动高涨,该党秘书长李光耀决定与群众基础雄厚但共产党人居多的左翼工会和华校知识分子合作,争取选票。
展开
目录
绪论 探索东亚经济增长与政治发展的中间环节’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中的劳工政治:从新加坡故事到东亚经验
第二节 研究文献的回顾与综合
一 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劳工运动研究
二 新加坡工运研究述评
三 方法论与研究思路
第三节 资料收集与研究重点
一 资料情况
二 研究重点

第一章 新加坡“民主工运”的崛起
第一节 新加坡工运传统:社会基础与政治结构
一 新加坡社团与工会的历史渊源
二 马来亚共产党与左翼工会
三 劳工阵线政府的工会政策
四 人民行动党与左翼工会
第二节 政治斗争与工运分裂
一 人民行动党政府“统一工运”
二 党内斗争与新加坡职工总会(STUC)分裂
三 “沙都”(SATU)与“职总”(NTUC)
第三节 民主社会主义与“民主工运”
一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二 新加坡的民主社会主义与“民主工运”
小结 新加坡“民主工运”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全国职总工会体系的发展
第一节 职总成为新加坡工运中心:1961~1968
第二节 职总工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一 工会支部层次
二 工会总部层次
三 职总中央层次
四 层次间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 职总的财务状况
第四节 职总体系的内部整合
一 职总研究所
二 职总中央的集权化
小结 职总工会体系与新加坡政治体系的关系

第三章 1960年代前期的新加坡劳资政关系
第一节 转口贸易的困境与工业化的启动
一 转口贸易与失业问题
二 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工业化
第二节 新加坡劳资政关系的形成
一 工业化对劳资关系的要求
二 1959年《职工会(修正)法令》与劳工控制
三 1960年《工业关系法令》与新加坡劳资政关系的形成
第三节 工业仲裁法庭与新加坡劳资关系的稳定
一 工业仲裁法庭一
二 1964.年裁员判例案:强制仲裁下的劳资争议处理
三 新加坡劳资政关系的稳定
小结 新加坡劳资政关系的初步形成

第四章 1960年代后期的新加坡劳资政关系
第一节 “强国家”与“弱社会”
一 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体制的形成
二 “强国家”控制“弱社会”
三 一党独大体制与新加坡工运发展
第二节 1965年工业化共识与“民主工运”发展
一 国家危机意识与工业化共识
二 从“民主工运”到《工业进步宪章》
第三节 1967-1968年劳动立法与工业关系体系的调整
一 1967年《职工会(修正)法》
二 1968年《雇佣法》
三 1968年《工业关系(修正)法》
小结 劳动立法与新加坡劳资政关系的倾斜

第五章 走向“劳工运动现代化”
第一节 “民主工运”的困境
一 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
二 劳工阶层的态度分化
三 工会会员数的变化
四 工会财政自主问题
第二节 “工运现代化”的展开
一 “现代化”论述与工会“新角色
二 蒂凡那与“劳工运动现代化”研讨会
三 “劳工运动现代化”研讨会的主要內容
第三节 关于“工运现代化”理念、原则与方法的调查
一 关于“工运现代化”的理念
二 关于“工运现代化”的基本原則
三 关于“工运现代化”的途径方法
小结 “工运现代化”与职总的转型

第六章 劳资政三方代表制与新加坡国家发展
第一节 工业关系新问题与职总的组织调整
第二节 职总与三方代表制的发展
一 职总与国家生产力中心
二 职总与全国工资理事会
第三节 三方代表制与新加坡产业升级
一 工资增长问题
二 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发展
三 产业升级
第四节 中央公积金、社会保障与雇员平均收入
第五节 工业关系发展的新动力与新问题
小结 三方代表制与新加坡国家发展

第七章 总结混合型统合主义在新加坡
一 新加坡统合主义的特点
二 国际比较中的新加坡工会体系
三 新加坡混合型统合主义模式的内涵
附录 新加坡工运大事记(1940~1986)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