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特点,与科举制的第四个特点紧密相关,科举制是君权神授的制造和传播机制。科举制前身的创始人董仲舒是提出君权神授的第一人。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从一开始就是董仲舒主张的儒教教义,并经朱熹等后人的不断改进。所以,儒教正统的解释中包含了君权神授的基本概念。君权神授也就成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
同时,科举制还决定了帝国大部分的人事安排。任何人要想入朝廷做官,一定要通过科举考试。考试合格者由吏部进行最后分配。一种流行见解是,由于科举制不问出身,从而使会读书的普通人也有机会步入仕途。但是,这一见解忽略了科举制的另一重大意义:从制度上,从社会基础上,消灭任何可能挑战或制约皇权的力量。在秦汉及隋朝以前300多年的社会环境里,这个力量就是有土地有实权的贵族。科举制是消灭贵族根基的一个基本制度,因为科举制下如果不经过考试,身为贵族也不可能当官。从汉朝起,科举制日趋重要,并于隋朝正式建立,其根本原因正是在于隋朝的皇帝从历史中看到,秦汉之后300多年的分裂,乃贵族所致。随着隋朝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如何保证帝国不再重蹈覆辙呢?答案是要消灭贵族的根源。如何消灭贵族的根源呢?那就是科举制。科举制不仅强化了君权神授、效忠皇帝的基本概念;同时也约束了贵族进入统治阶层的途径。
科举制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它决定了帝国的大部分政治。这里最基本的原因在于制度。不仅因为科举制培养出绝大多数政治人才,更因为科举制度导致帝国里不存在真正有力量的独立的知识机构,从而也就没有任何制度性的知识力量能够挑战帝国,这也是中国历史制度的基本特色。中国近两千年的帝制科举使知识分子都追求仕途,同时科举制用正统的儒教对知识分子洗脑。所以说,科举制是有助于巩固和稳定中国帝制并延续其两千年统治的非常基本的制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