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观日本与日本人
第七节 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
日本是个有独特个性的民族,日本文化的特点也极其鲜明。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系统各异的东西方文化并存和混合的产物。用我的话来说,不妨叫做“杂交文化”,又觉“杂交”一词有些不雅,那就不妨叫做“综合文化”。
关于“综合文化”的反映,其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比如政治体制,日本既学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又保留了传统的天皇制度,属于新旧政治的混合体。在衣食住方面,与“洋”结合,和服加西装,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间加西式客厅。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佛合一,既拜神又拜佛。再看语言文字,与“中”“洋”结合,既有从中国借来的汉字,又有独创的平假名、片假名,近年来又大量增加了罗马字,如此复杂的语言文字世界罕见。
日本文化具有“多重性”的原因,主要是来自日本人对异国文化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本国文化也具有异常的保护心理。日语里有“和魂汉才”和“和魂洋才”的说法,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日本人对东西方先进文化的渴望和借鉴原则。在固守“和魂”的原则下,贪婪地吸收东西方先进文化于一身。套用毛主席的一句话,那便是“中为和用”、“洋为和用”。
日本人身居岛国,不受外侵,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吸收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这是日本人长期养成的性格特点。
2.均一性
日本文化不受地区和宗教的限制,具有普遍性和均一性。有句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意思是说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不能说日本各地的风俗习惯没有差别,但是比较之下差别较小,各地的风俗习惯、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大同小异。就饮食而言,南自冲绳,北至北海道,日本没有一个地方不把“生鱼片”和“寿司”作为美味佳肴的,也没有一个地方不吃“生鸡蛋”、不喝“大酱汤”的。
狭窄的国土,众多的人口,日本人长期以来养成了意志统一、行为一致的习惯,这可以说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普遍性的主要原因。
3.日本化
日本人具有模仿的天赋、改良的能力。早在平安时代,日本人就以中国的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假名,完善了日语的书写形式。
镰仓佛教也是日本人把佛教改良为日本佛教的例证。6世纪,即镰仓时代,佛教传到日本,当时的佛教大师法然和其弟子亲孪根据日本人的信仰习惯改良了印度佛教,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深化了日本的宗教活动。
到现代,日本文化成为世界各国文化的结合体,借鉴外国的东西,进行精心的改良,已是“不和不中不洋”的另类产物,具有日本独特的风格。举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日本人对中国菜肴情有独钟,以横滨中华街为代表的中华餐馆数不胜数,品其味道,感觉早已失去了中餐的原汁原味,可是却完全符合日本人的口味。为此,日本人津津乐道中华菜肴的妙处。近年来,我国国内也出现了很多日式餐馆,我们中国人对日餐的要求就两个字,那就是“正宗”,追求原汁原味。可是,日本人却不然,对外国菜追求原汁原味的想法基本不存在,只要符合自己的口味就是“正宗”。日本有一个著名的饺子连锁店叫“王将”,其店铺遍布日本,物美价廉,深受大众欢迎。其实,中国人一看就知道,那不叫什么“饺子”,在中国叫“锅贴”,只是和中国的锅贴相比,个头小了点儿,馅儿少了点儿罢了,可是日本人一直认为这就是中国的饺子。
我们在借鉴外国时,以前常说的一句话是“洋为中用”,意思是说,对外国的东西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国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己所用。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人嘴上虽然没这么说,但做得却恰到好处。甚至可以说,模仿和改良已变成日本人的本能。
4.现实性
日本人是最重视现实利益的,这点集中表现在宗教信仰方面。信仰宗教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定要虔诚。还有一个大忌,那就是不能同时信神又信佛。如果同时信奉神和佛,那就等于“一仆二主”,很难“摆平”。但是,日本人信仰宗教的原则却是“兼而得之”,很多人同时拜神又拜佛。据统计,在近1.3亿日本人口中,信仰宗教的统计人数竞达4亿之多,说明这些人中很多属于“一仆二主”。其实,日本人自己心里也明白,这种违反常规的做法,信也等于不信。事实上,除少数人以外,绝大多数的日本人是不信教的。求神拜佛只不过是一种精神寄托,遇事求个心态安稳。比如,高考前很多考生都要到神社或寺院祷告、求签,如果求了个上上签,那就心态轻松。如果求到的是下下签,据说只要把它拴在旁边的树上,就可以逢凶化吉了。总之,只要你去求了、拜了,花上500日元(求签一般需要500日元),就会心安理得,永保平安。
日本人过年时,有一个重要日程安排,那就是新年钟声敲响之后必定要去神社参拜,日语叫做……。在新年伊始就去参拜神社,这已成为日本人的固定习俗。
有一年,我在日本赶上了过新年,抱着入乡随俗的想法,也想凑一把热闹,新年钟声响过之后就兴冲冲地赶到了驻地附近的神社。到那儿一看,可真像逛庙会,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拥挤不堪,根本就抢不上去。后来听说,很多人早在两三个小时之前就已经排队静候了。可见,日本人为了自身的现实利益向神佛讨个平安的心情是何等的迫切!
众所周知,日本人在科学研究方面,一贯轻视理论研究,而十分重视应用技术的开发,在规化改良和质量上下功夫,这也是考虑现实利益的集中表现。
以上,简要地归纳了日本文化的主要特征。其实,因为日本人不仅大量地吸收了东西方的先进文化,同时还保持着自身的传统文化,所以现象比较复杂,以上几点归纳实难概观。
第八节 日本人的国民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当然纯属虚构。有一艘豪华客轮满载各国乘客行至海上,突遇风浪,触礁,有下沉的危险,情况十分危急。船长采取果断措施,紧急命令乘客跳海求生。船长先对美国人说:“你快跳下去,跳下去你就是英雄!”那个美国人听后,立即跳入了海中。船长又对英国人说:“你也快跳吧,跳下去你就是绅士!”英国人听罢也欣然跳人海里。接着船长又对德国人说:“船正在下沉,船上有规定,这种时候乘客必须跳人海里求生。”德国人听船长这样说,二话没说立即跳入了海里。最后,船长面对日本人说:“你看!大家都跳下去了,你也快跳下去吧!”日本人听后,毫不犹豫地跳入了海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美国社会重视自我,所以美国人大都个性较强,有点儿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英国社会崇尚礼仪道德,所以才有英国绅士之说。德国社会最讲规则,所以德国人以循规蹈矩闻名世界。日本社会重视协调一致,讲究团队精神,所以日本人随大流者居多,人云亦云,人为己为,这是日本人的天生秉性。至于我们中国人,虽然故事中没有提及,上下传承五千年的炎黄子孙,肯定也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我一直在想,这位船长如果面对中国人,该如何劝说中国人心甘情愿地跳下去呢?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文化习俗各异,人的思维差距很大,我至今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说法,不知诸位有何高见呢?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非常突出,同时又具备很大的普遍性,这估计和单一民族长期生活在封闭的岛国有密切关系。
我在驻日使馆工作期间,因工作需要,到过日本很多地方,在日本的47个都道府县都曾留有足迹。每到一地都会住上两三天,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有一点我感触颇深,各地的风土人情虽有不同,但千篇一律,差异甚微。就讲一点“民以食为天”,我觉得饮食习惯最能说明问题。在日本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3亿人口中,可以说没有一处、没有一人不把“生鱼片”和“寿司”当作美味佳肴的。有朋自远方来,最盛情的款待,也还是“生鱼片”。我听他们引以为豪的,也只是他们那里的鱼如何如何新鲜等等。鱼类的新鲜度不同确是事实,东京的生鱼片和北海道的生鱼片口感就是不同。
……
展开
——徐一平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日两国地理相邻,《陈书·后主记》中有“一衣带水”一词,比喻这种一水之隔的近邻关系,后来这个词几乎固定用来指中日邻邦。中日两国文化相通,又有一词曰“同文同种”,虽稍嫌夸大,也几近事实。然而,我们对日本的认识也许还相当肤浅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对日本与日本人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并作出客观公允的判断,更绝非易事。因此,捧读金钊教授的大作,感慨良多,获益匪浅。
——王健宜 南开大学日语系/主任·教授、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日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