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背溪文化最早发现于湖北宜都城背溪遗址,代表性遗存还包括枝城北、枝江青龙山、秭归柳林溪等遗址,集中分布在枝城以西至三峡的沿江一带。城背溪文化的生产工具有打制和磨制两种,以打制为主。陶器均为手制,采用泥片贴塑法成型,多夹砂、夹炭陶。器表施纹饰者多见,以绳纹为主。常见的器形为釜、罐、钵、支座等,少见的多为圜底器,平底器和三足器。在宜都城背溪遗址,曾经采集到夹有稻壳和稻末的陶片,在陶片的胎里和器表偶然遗留有清晰的稻壳印痕,其中较完整的稻壳粒长6.1毫米、宽3毫米,经农学专家鉴定属于粳稻。此外,在枝城北遗址也采集到夹有稻壳末的陶片和包含稻谷壳印痕的红烧土块。①
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原始人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规范道德观念,如经常鼓励氏族成员树立勇敢顽强的精神与自然作斗争;要求氏族成员遵守集体劳动秩序,服从氏族长者对生产的指挥及产品分配;爱护生产工具,保护生产场地;注意培养氏族成员互相协作、团结友爱共同完成生产任务的品德。由此可以看出,在原始社会里,氏族、部落在调整内部个人与整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都把个人利益溶化于氏族部落的整体利益之中,这就为中国以后的道德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但这一历史基础却严重忽视了人本身的权利,把人的价值过分地放在对别人的关系上,而不在自身。可以说,这一观念的“先天不足”对后人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代人人格独立性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
一定的婚姻制度决定一定的家庭形态。在母系公社中,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制作食物、缝制衣服、养老抚幼等活动,而青、壮男子则主要从事狩猎、捕鱼等活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