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行为背后,包藏着怎样的自己——行为是你心理的镜子
一、为什么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的想法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常常会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那里,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这样想,别人也是这样想的,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加在别人的身上。中国有句古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人自己卑鄙无耻,就以为君子和自己一样也卑鄙无耻。自己有某种品质,就觉得别人也有这种品质。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依据自己的需要、欲望、好恶、情绪、个性等的主观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想法不自觉地转移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有这样的特征,也是这样想的。如自己讨厌班里的某个同学,就会认为别人也都讨厌这位同学;自己喜欢说人家的坏话,就会认为别人也喜欢说人家的坏话;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并因此而疑神疑鬼,莫名其妙地吃醋;父母总是把自己的喜恶和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学画画、练钢琴,为子女选择学校和职业……人们的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投射心理的作用下产生的。
宋代的著名学者苏东坡好佛,结交了很多佛界朋友,佛印是其中的一位。一天,苏东坡闲来无事,到佛印那里去打坐。坐了一段时间后,苏东坡突发奇想,想要开开这位好朋友的玩笑。他问佛印:“在你眼中,我像什么啊?”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佛祖。”苏东坡又问:“那你知道在我眼中你像什么吗?”佛印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苏东坡说:“在我眼中,你像一堆牛粪。”
苏东坡很高兴,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回家的时候就对小妹炫耀。苏小妹一听乐了,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到别人是什么样子,你就是什么样子。”东坡恍然大悟,顿感羞愧。
因为投射心理的作用,个体往往会将自己身上的特征、意念转移到他人身上或认为他人也具备这样的想法。反过来想,当我们认为别人有某种特征或者某些想法时,其实这些特征和想法也是我们自己所特有的。我们以己之心揣测别人的想法时,实际上也是在测量我们自己。因此,通过这种特性,我们可以透过某人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而看出其本身的个性特征。
投射心理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一般都会认为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如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等相同或相似的人群会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所以,在认识和评价自己同一群体的时候,往往不是根据客观事实来评价和判断,而是将自己身上的某些特征和想法不自觉地强加到其他人身上,觉得这也是他人所具有的。
此外,人们往往喜欢和别人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如果发现自己不好的特征,而又不愿意被比下去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把这些不好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有这些缺点。如“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就是说的这个问题,明明是自己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因为懦弱让自己难堪,心里很不舒服,这时发现别人比自己逃得更远,便大肆嘲笑,以此获得心灵的宁静。
二、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充当事后诸葛亮
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或者即将发生的事做出评价、预言。等到事情发生后,即使自己的预言或评价和事实不符,人们也会将自己的预言和评价进行改变,使之与事实相近或相符,以证明自己对其早有预见,自己是正确的,很有先见之明。心理专家把这种现象叫做“事后诸葛”或者“事后诸葛效应”。
有一个人到法国旅游,当看到埃菲尔铁塔的时候,对铁塔进行了目测,他对周围的朋友说:“我认为埃菲尔铁塔的高度应该是308米。”对这个目测他很自信,但是埃菲尔铁塔的高度实际上是320.8米。当正确答案被宣布之后,人们让他回忆当时他目测铁塔时的高度是多少,他感觉自己对铁塔的目测高度是318米。518米此508米更接近事实,为了能和事实更接近,他改变了自己的记忆,在他的感觉中,自己曾经的预测不会有太大偏差,基本上应该是接近事实的。但是真相并非如此。
这个人之所以改变自己之前的目测高度,就是为了使自己的预测和真实的结果相吻合,以显示自己的能力。但是很显然,即使他自己改了最初目测的高度,也不能证明他有先见之明,毕竟他只是“事后诸葛”而不是“事前诸葛”,并不能代表他的真正能力。
其实,事后诸葛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对于要发生的事情总是喜欢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或者意见,但是当发现事情结果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时,就会改变自己的记忆,使自己的想法和事实相一致,并强调这个结果就是自己当时说的,从而证明自己有先见之明,是个聪明的人。
人们之所以这样做,其实与其爱表现和虚荣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爱表现自我”是人类特有的本性,它潜藏在每个人的心里。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要比别人更聪明、更高明、更有才华,更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欢。人们希望得到重视,这也是人们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就会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因为人们发现,大家对那些有先见之明的人往往比较重视,认为这是有本事的表现,于是人们就会努力地让自己扮演具有预见性的角色,使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通晓古今、预知未来。
当自己准确地预知了结果,往往就会得到别人的赞许和尊敬,显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和有才,这样自己的虚荣心就会获得一种满足。为了满足虚荣心,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去这样做。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喜欢扮演“诸葛亮”角色的人,其实在事前往往并没有准确地预知事情的结果,只是通过后来的改变,使自己的预测与结果相符而达到自我心理的满足,做一个“事后的诸葛亮”,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在自欺欺人。因此,我们常常用“事后诸葛”来比喻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在事前毫无主张,事情过去之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以示高明的人。
三、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不断地跳槽
小美刚刚从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在学校里,漂亮的她成绩优秀,工作能力也很强,校园里处处是别人羡慕的眼神,因此她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极高的期望。自负的她很快就找到了一家不错的单位,对那些普通大学毕业的同事一点都瞧不到眼里去,一心想做出一番成就来。
很快她就不满意试用期的工作了,主动向上级请缨,希望领导能分给她一些重要的任务。领导经过考虑,认为她还不能胜任要职,就没有答应她的要求。对此,她很不满意,觉得这家单位根本就不重视她。工作还没有几天,就转到另外一家企业工作,希望在那里得到重用。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依旧没有得到她想要的重视,反倒因为不愿意和同事合作而搞得人际关系紧张……几年过后,几经辗转,单位也换了不少,但是每一家都没有做很长时间。偶然的一次两次,她得到了自己希望受到的那种重视,也因为工作经验的缺乏,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成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