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往性质方面,3岁和4岁幼儿之间在同伴交往的各个方面(积极交往、中性交往和消极交往)的交往次数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当考察交往性质各个方面的持续时间时则发现,4岁幼儿比3岁幼儿显著多地采用中性的交往方式(即既不过于积极,也不过于消极,而是以一种比较中性的方式与同伴交往),而在积极交往和消极交往的持续时间方面两个年龄幼儿之间依然没有显著差异。这与相关的研究结果有些出入,如王春燕和卢乐珍(2002)对3~6岁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的同伴交往进行的研究发现,幼儿亲社会行为出现的次数比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次数多,正向行为多于负向行为。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对所观察内容的操作性定义和其他相关研究不一致所致。
在交往控制性上,出现了似乎矛盾的结果:4岁幼儿的“顺从性”交往次数显著多于3岁幼儿,而当我们从交往的持续时间进行考察时,则发现了另外一个结果,即4岁幼儿比3岁幼儿更多地以中性的方式与同伴交往(即不过于控制同伴,也不过于顺从对方)。在其他方面,没有发现两个年龄之间的差异。由此可见,在考察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时,对交往次数和交往时间的考察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矛盾性可由本实验所采用的考察指标不同来解释。
虽然本实验所考察各个维度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一些不一致的情况,但总体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3~4岁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次数还是表现出越来越频繁、交往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的发展趋势。2.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性别差异本实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即在交往方式和交往支配性方面,男孩比女孩显著多地使用非语言的、支配性的方式与同伴交往。对此的原因解释可能有两个:一是,“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女孩在言语能力上占优势”(张文新,1999),因此她们比男孩先天的语言优势使她们很少使用其他方式与其他同伴进行交往,而男孩则往往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而使用其他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