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教十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84971
  • 作      者:
    胡道静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道教十讲》以通俗易懂的文笔,通过十个方面向读者勾勒出道教文化的基本轮廓,展示出在华夏大地上孕育、发展起来的道教文化的基本面,从而充分理解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根柢在道教的深刻意蕴。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讲 土生土长的宗教——教道概说                                                                                                     中国宗教文化是一个融汇百川、博大精深的体系。作为中国大文化的一种主体架构,它包容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民族宗教、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仪态万方的宏廓气势。同时,它又以一种盘根错节之势、潜移默化之力,渗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诸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社会发展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写下了最为扑朔迷离而又引人人胜的重要篇章。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要研究中国文化,就不能不研究中国宗教文化。而在中国宗教文化的几大支柱中,唯独道教文化是华夏母体上土生土长起来的血脉文化,是集中国士大夫雅文化和民间俗文化于一体、熔上层正统思想与下层异端意识为一炉的整合文化。其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贴得最近,最具嗣承关系与亲情关系,最能充分反映传统中国人的宗教生活和精神世界.因此,要研究中国宗教文化,要弄清古往今来中国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大变势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思想、道德、伦理、情操、素养、愿望、感情,就当首先了解中国道教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揭开道教文化之谜,不啻于洞开中国宗教文化甚或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之门。
    中国文化最神秘奇谲而又流光溢彩的一幕,刻画在道教文化那悠长深邃沉雄瑰丽的天穹上。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语)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道教是以“道”命名的民族宗教。毫无疑义,它与先秦道家、与老子之“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关系。何为“道”?其实,就连“道”本身也是从未被说清、从未被道明的玄而又玄的高深之论。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开篇第一句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道”,如果能够表述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够叫得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名”。老子虽然最先提出“道”这个哲学命题,并为此敷衍了五千言,可是,能否将它说清,就连他自己也没有信心。所以他在第21章里又说:
    道之为物,唯恍唯忽。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任继愈先生将它译成了白话,大意是这样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固定的形体,它是那样的惚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深远暗昧中却涵着极细微的精气;这极细微的精气,最具体,最真实。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开始。我何以知道万物开始的情况呢?原因就在这里。
    可见,老子最终也没有弄明白他那以“道”冠名的得意之作。或许不是没有弄明白,而委实是关于“道”的学问太深沉太广袤太复杂太微妙了,区区五千言何以能道明?或许是老子早已心中有数而故弄玄虚,窃笑着给后人留下一个永远难以破解的文化之谜吧?
    然而,《易经。系辞》的作者偏偏不信这个邪,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轻飘飘的一句话,似乎就破了老子精心设计的谜。历代哲学家们(如朱熹、陆九渊等)则顺着这思路,一鼓作气,提出了与阴阳相类的“道”的一连串实例,如天地、日月、水火、明暗、动静、寒热、出入、上下、升降、向背、表里、成败、生死、雄雌、男女等等,大至宇宙天地日月山河,小至花草树木昆虫泥沙,可谓网罗万象,无穷无尽。这样,我们便可大致明了:所谓“道”,就是宇宙的本原、本体,就是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世间万物都由此派生而出并发展演变。老子在《道德经》第42章里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正是这个意思。后来的道教徒们也便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生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生万物的认识。
    道教亮出“道”的旗号,这便在认识论和哲学观上同西方宗教文化大相异趣,从而使得道教文化在世界林林总总的宗教历史文化群落中独具魅力,大放异彩。在西方基督徒们看来,宇宙万物是神创造的,即连宗教本身也是神缔造并同意产生的;而道教则以“道”为宇宙的本原与主宰。当然,道教的这种在道家影响下的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并未完全用之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同道家的一个重大的抵牾之处,还在于它拥有自己的尊神、主神、群神以及关于神在万事万物中的作用的宗教理论。可是,道教毕竟是以道家之“道”立世的——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个不同之处。因为作为一种宇宙观和自然观,道家之“道”至今仍不失科学与辉煌!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传统哲学的得意之笔,也是中国道教的得意之笔!中国道教的“得意”,就在于它能独具慧眼地同道家联姻,在创立伊始就毫不犹豫地借助和移植了道家那灼灼耀眼的神来之作。自然,道教在它孕育、诞生、成长与发展的各个阶段,还源源不断地吮吸了墨家、儒家、阴阳家和原始巫术、神灵崇拜、神仙方术、谶纬神学、燕齐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外来佛教的某些营养,从而使得道教在具有架构恢宏的同时,又显出十足的乡土气、十足的中国气。这是中国道教区别于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第一个显著特点。
    道教的第二个显著特点,也可以说是道教的另一种乡土气、世俗气,就是道教造神的生活原型性、人格性及多元化、不拘一格化。道教的庞大的神仙群落,除了中国固有的神话传说人物以及道教虚拟的神灵外,大量的还是老子、庄子、孔子、张道陵、张子房、东方朔、葛洪、徐福、秦始皇、魏武帝、汉高祖、孙策、刘备、关羽等为人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以及历代忠臣文士、烈妇孝子等。这种情形,反映出道教造神多直接来源于生活,取自于人间世界或现实社会,弥散着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伦理气息,体现出一般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人格情操以及理想追求。这是中国道教比一般外来宗教更令人可亲可近的一个重要之处。
    道教同道家联姻,将《道德经》的作者老子称为太上老君,奉为教主,认为他是无世不存的至尊天神。为此,道教还精心钩织了老子的近乎荒诞的传奇身世,说他可以分身降世,屡世皆为王者之师。到了商朝18世王阳甲执掌天下的第十七年,老子从太清境分神化气,投胎于玄妙玉女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的一条叫做“厉乡沟”的河边洗衣裳,忽见从上游漂下来一个黄澄澄的比拳头还大的李子。理氏见了便把它从水中捞起。时近中午,理氏又热又渴,就将它吃了。这样,理氏便开始有了怀孕的征兆,足足怀了九九八十一年.到了武丁做商王的第九个年头的二月十五日卯时,理氏终于在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产下一男婴。这婴儿生下来就会讲话且白须白发;理氏便唤他做“老子”。老于是理氏吞李子感孕而生,而且理氏家院中也有株李树,于是老子便指着李树说:“这就是我的姓啊!”老子不仅白须白发,而且身高九尺(或说二丈九尺),美髯宽额,顶有紫气,耳有三漏(即三个耳洞),故名“耳”,或口耳长七寸,又叫老聃;聃就是耳朵长大的意思。
    《酉阳杂俎》另记述玄妙玉女怀孕故事说,一天从空中忽降下一弹丸大小的紫气窜入玄妙玉女口中,结果她怀孕了,一怀不是九九八十一年,而是3 700年。后来玄妙玉女只得剖左腋生出满头白发的老子。
    老子到底活了多久呢?《史记?老子传》说老子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道教《列仙传》引《混元图》则说,老子在上三皇时为万法天师,中三皇时为盘古先生,伏羲时为郁华子,女娲时为郁密子,神农时为太成子,黄帝时为广成子,少皓时为随应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成汤时为锡则子。葛洪《神仙传》还补充说,老子在周文王时为文邑先生(又说是史官),在越国时为范蠡,在齐国时为鸱夷子,在吴国时为陶朱公……总之是“先天地”而生,随时代而变的“神龙”仙人。因为他“道成化身”以后,经常“蝉蜕渡世”,谁也说不清他究竟活了多少岁。《云笈七签》还说,不仅老子先天地日月而生,就是老子的母亲玄妙玉女,也是在日月天地诞生之前的八万亿又8l万年时出生的呢!
    ……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土生土长的宗教——教道概说                                                                                                    第二讲 汇百川于一海——道教的源
第三讲 眼花缭乱 扑朔迷离——道教的教派
第四讲 神仙世界和洞天福地——道教的神仙信仰
第五讲 “老子化胡”的争执——儒佛道三教的关系
第六讲 皇权的灵光和造反的符命——道教和中国政治
第七讲 仙道贵生——道教的长生观及对中国医学和养生学的影响
第八讲 想象力的世界——道教和中国古典文学
第九讲 炉鼎上发明的火药——道教对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第十讲 民间习俗中的仙迹——道教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