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欢喜自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4059185
  • 作      者:
    证严法师著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一股清流,都有一块福田,隐藏着丰沛的泉源。
  “舍得、舍得”能舍即能得;欢喜心付出而无所求,就能事事如意。
展开
作者简介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
  证严法师,1937年出生于台湾台中的清水镇。1963年,皈依印顺导师出家,师训“为佛教,为众生”。1966年创办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1966年以来的数十年,法师秉持“佛法生活化,菩萨人间化”的理念,由“慈善志业”肇启,渐次开展“医疗、教育、人文”以及“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环保、社区志工”之所谓“四大志业,八大脚印”,期待由有形的志业推展,达到“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天下无灾难”的人间净土目标。
  证严法师著作
  1.静思晨语
  2.自在的心灵
  3.回归心灵的故乡
  4.慈济心灯
  5.静思、智慧、爱
  6.美的循环
  7.尘尽光生
  8.谈古说今
  9.心灵之窗
  10.清净的智慧
  11.证严法师心莲
  12.斋后语
  13.欢喜自在
  14.人间菩萨
  15.行经知路
  16.人中之宝
  17.证严法师说故事
  18.生死皆自在
  19.生活的智慧
  20.幸福本事
展开
内容介绍
  证严法师是台湾著名僧人和社会慈善家,他于1966年创办了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四十多年来,证严法师与其弟子,奉行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自立清修的生活,并以出世的精神,积极投入入世的社会救助工作。
  1991年大陆华中、华东地区发生大水灾,证严法师发起了对受灾同胞的赈灾活动。从粮食、谷种、衣被、慰问金的援助到房屋、学校、敬老院、福利院、海堤、集水窖的援建,乃至文化交流、骨髓捐赠等等,只要力量所及,慈济人无不全力以赴,其慈悲的足迹已遍布安徽、江苏、河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河北、江西、辽宁、青海、福建、湖北、浙江、贵州、甘肃、宁夏、四川、内蒙古、新疆等省、自治区。现在,援助工作仍在各地持续进行中,慈济人以“直接、重点、尊重、及时、务实”的原则,透过实践力行的力量,在一步一脚印中,深蕴着同为中国人的浓郁乡土情、同胞爱,亦传达出大爱的普世价值。
  “净化人心”是证严法师一生的宏愿,其思想与著作,对世人有着深刻的影响,法师的“人生系列”丛书自1989年在台湾出版以来,以深入浅出的智慧话语,解除了无数烦恼心灵的苦痛与焦躁,深受读者的喜爱。为了便于大陆读者了解和研究证严法师及其思想,该社经静思文化志业公司授权,独家出版了这套书的中文简体字本。
展开
精彩书摘
  清流
  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一股清流,
  都有一块福田,
  隐藏着丰沛的泉源。
  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一股清流、一块福田,隐藏着丰沛的泉源。佛教的精神,正是要启发每个人心底的这股清流。
  智慧,与受教育的高低无关,而是人人与生俱有的。佛陀曾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心和佛、众生虽然是三种名词,事实上却是同一种本质——清净的智慧。这分清净的智慧,可以发挥极大的功能。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达、世界的文明,都是人们运用智慧而创造出来的。
  在凡夫称为“人心”,在佛家称为“佛性”,二者名异质同,差别只在于人们常忘了发挥清净的智慧,让欲念蒙蔽、污染了清净本性。
  因此,智慧和聪明、佛性和人心都是相同的,只是智慧是清净的,聪明却沾了污染;佛性是清明的,人心却带着欲念,差别就在清净与污染。
  可惜今天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达,都只是借着凡夫心,运用世智辩聪加以创造发展,并没有发挥清净的智慧,因此难免造成善少、恶多的结果。
  现代社会经常出现混乱现象,大家常感叹人心不古,其实并非现代人没有良知,而是良知遭社会物欲污染、蒙蔽。佛陀教育我们,要努力以“净心”来涤除污染,让良知显露,由智慧启发良知,将“慈悲”的“无私”精神和利益众生的大爱延伸出去。
  目前社会需要的正是一股慈爱的清流,来洗刷物欲污染、仇怨不平的横逆,重建道德尊严及人类本有的良知良能,涤尽人间黑暗。假如能以佛陀的清净本性,发挥那分清净智慧的功能,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一片净土。
  浊世绽清莲
  世界尽管黑暗,
  我们必须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不为周遭的环境所诱惑。
  “人天长夜,宇宙黮暗,谁启以光明?”
  这是“三宝歌”的起句。我们看到当今社会这么纷乱,世界如此黑暗,希望有大悲、大智、大愿力的人来启开众生的心门,将事理厘清,把心中的黑暗赶走,显露灵觉曙光。
  正信的佛教徒,应该知道拜佛的道理,也要知道拜忏的意义。拜佛的意义是迈向信仰的目标,拜忏即是改善人生、美化心地,至真至诚的反省忏悔。
  众生心地污染,昏沉黑暗,事理不明,就会常起人我是非的争执与计较,忏悔就是要洗掉这分不好的心思与习气。
  人生的确有许多黑暗面,在这么黑暗的社会,我们应以万蕊心莲来成就清净的世界。
  世界尽管黑暗,我们必须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不为周遭的环境所诱惑,提出勇气,尊重自己的能力,以恭敬心、诚心、热心造就福田,驱散心中的黑暗;要有坚强的定力,栽培出朵朵清净的心莲,绽放出慈心之光。
  人生在世非常短暂,名利亦无常,以因果观而论,人生世事只是南柯一梦,都是因缘的聚合,一切名利情爱都带不走,随身的只是“善”、“恶”业而已。
  《六祖坛经》中,五祖说过:“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只要因地以诚心来播下种子,来生必得果报。济世工作,不但救贫教富,且能提升人格、美化人生、造就和乐世界,这就是人生的善业。
  及时再造福
  不要以为目前很富有,
  财产很多,福已经足够了,
  不必急着再造福。
  生活在人间,若能保有一分清明的智慧,自然就不会被痴迷的感情所束缚。
  感情的痴迷,会使人心地黑暗;我们如能把感情扩大,就不会有痴迷。所以必须以智慧点亮心灵的光明,去除种种痴暗。
  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永久不坏。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等到下个月才发心造福人群,或是等到明年、等到退休时、等到……这都会来不及的,到时候想做可能因缘已不允许了。
  不要以为目前很富有,财产很多,福已经足够了,不必急着再造福,要造福也须等到自己没有责任负担的时候。岂知有许多人过去曾显赫过、富足过,但曾几何时,却沦为被救济的对象。
  所以有福之时,更需及时再造福田,不要等到“有时间时”才想做,这是靠不住的。今天能做的就赶快去做,做了马上得到欢喜的这分善念最可靠,也是最现成的福。
  为工作而生活
  义务的付出,
  在工作忙碌中,
  会产生一种享受牺牲的快乐。
  济世工作是以服务的精神,对人生尽本分、为社会奉献,发挥济世救人的工作。
  现在的人每天都很忙碌,而忙碌的原因大多是为生活而奔忙、为享乐而绞尽脑汁、为多赚些钱而造成身心莫大的伤害,因此苦不堪言。我常惋惜这些人不懂得争取时间,为社会做些服务的工作。
  一般职业事业的忙碌,与义务性志愿为社会服务的忙碌,在心灵上的感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肯付出心力为别人服务的人,因为抱着义务的精神服务人群,所以无论怎么忙碌,仍会感到很愉快。如果是为了职业或做事业,争取利益而忙碌,一定会忙得无可奈何、忙得非常烦恼。
  所以说,同样的人生,同样的忙碌,却有不同的心境;因为义务的付出,在忙碌中会产生一种“享受牺牲”的快乐。
  所以,人有两种生活形态,一是为生活而工作,这种人是不得不工作;另一种是为工作而生活,这种人是为了替人群付出良能而生活,这是人生真善美的正确目标。
  修行人要有佛陀的大慈悲心,要有拔除众生苦难的意愿和担当,要心系众生的苦乐。众生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众生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大家要互相共勉;为工作而生活,为救度众生而努力。
展开
目录
移民
缺爱症
福报的来源
浊世绽清莲
为工作而生活
时间的累积
百善之源
教子之方
莫使父母忧
生日的省思
打开烦恼之缚
五欲枷锁
超越爱欲
治怨良方
物质与爱欲
烦恼的根源
爱心为谁有
淡泊养智
生死之间
幸福人生

舍弃“我”
最美的形态
人间菩萨
忍而无忍
择师与敬师
如何真正体悟道理
为何小心眼
何处可修行
爱发脾气怎么办
化解伤害之箭
善护心中的菩提树
疑网
扫毒
心理病态
良好的人际关系
君子与小人
心静气和
自谦
立信
存诚
从善
自在的生活
尽本分
增长善念
学做圣人
说“错话”
月光的联想
良药苦口
人生不能留白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