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禅无所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051666
  • 作      者:
    圣严著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1930年出生,少年出家,曾于高雄山中闭关六年,并留学日本,获得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杂志社编辑、教授、所长以及译经院院长等,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创建法鼓山、僧伽大学以及社会大学等。设立禅修、文教、慈善等基金会,而分支道场亦遍及欧、亚、美、澳等各大洲。 他是一位教育家、作家,更是一位宗教家和国际知名的禅师,长年在国内外不遗余力地推动“心灵保护”、“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  他所获得的荣誉奖项中,包括中山文艺创作奖、中山学术著作奖、斐德烈二世和平奖等十多种。
  出版著作一百多种,已有十多种语言的译著。他曾应邀为《中华日报》等各大报纸。及《天下》、《康健》等杂志撰写专栏。
  圣严法师的电视弘法节目《大法鼓》播出逾十二年,实用且生活化的内容,深获观众的好评,本套丛书即集结了该节目内容的精华。
  译者简介:
  单德兴,祖籍山东省峄县,一九五五年出生于台湾省南投县,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博士,一九八八年皈依圣严法师,现任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台湾英美文学学会理事长,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校区、哈佛大学、纽约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著有《铭刻与再现》、《对话与交流、《反动与重演》、《我打禅家走过》,译有《知识分子论》,《禅的智慧》、《格理弗游记》、《权力、政治与文化》等,并获得二○○六年(第三十届)金鼎奖最佳翻译人奖研究领域包括美国文学史,华美文学,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翻译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圣严法师在美国多次禅七中的开示集结,旨在阐释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诗偈。圣严法师以自身丰富的禅修经验,厘清开悟者与各阶段修行者的境界层次,指出修行者所应具有的正确态度,与应避免落入的陷井,并从实修的角度,详尽地解说止与观、定与慧、话头与公案的本质与作用,为这首古老诗偈中所叙述的玄妙禅境,开启了一条解行并重的修行大道。
  修行的重点应该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有目标是好的,但在修行时,就要把目标放在一旁,只管修行。修行就像旅行:你和其他旅人来到同一座机场展开旅程。每个航班都有自己的起飞时间、目的地和抵达时间。你买自己的机票,坐上自己的位子,其他人则坐上他们的位子。一旦上路,就没必要担心路途或抵达的时间。你终于会到达目的地,就和其他人一样。
展开
精彩书评
  修行的重点应该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有目标是好的,但在修行时,就要把目标放在一旁,只管修行。修行就像旅行:你和其他旅人来到同一座机场展开旅程。每个航班都有自己的起飞时间、目的地和抵达时间。你买自己的机票,坐上自己的位子,其他人则坐上他们的位子。一旦上路,就没必要担心路途或抵达的时间。你终于会到达目的地,就和其他人一样。
  ——圣严法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次禅七心性不生
  一、念头是虚幻的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
  法融禅师开宗明义就说:“心性不生。”这正是佛陀本人所教导的:所有的念头都是虚妄的。参加禅七的人经常在意昏沉和散乱心,然而,这些念头来来去去,原先并不在心里,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因此,我们称它为妄念,因为佛教认为所有的时间现象都是虚妄的。如果散乱心不是虚妄的,它就会永远存在,也永远不会改变;如果昏沉不是时间现象,就会永远昏沉。事实上,当心集中时,散乱就会消失;当心清醒时,昏沉就不见了。因此,昏沉和散乱心都是虚妄的。打坐也是虚妄,但我们用它来使妄心不致生起。
  来打禅七而期望开悟、体验佛心,这是自我欺骗。的确,既然没有心这回事,也就没有佛心可言。在祛除妄念之后所体现的自性也是虚妄的,因此修行时想以佛心来取代妄心,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你这辈子就一直用一种虚妄来取代另一种虚妄?《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当色消失时,也没有空可言。当妄心消失时,真心也消失;当妄心不动时,真心也就不存在。因为期望开悟,所以我们用功,但修行时心中不该存有那种念头。即使我们开悟了,也不该认为得到了任何东西。
  在修行之前,人们不知道自己的妄心,认为自己体验到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开始修行之后,他们得知心是虚妄的。当最后体验到开悟时,也许认为他们以真心取代了妄心。但《心,铭》否定了这种观念:如果心性不生,那么妄心和真心都不存在。临济禅师(卒于公元八六七年)说,求佛之心是轮回之心。
  你们来这里修行,那就够了,除此之外不要寻求任何东西。“何须知见?”意思是说不该渴求知识。你也许认为终行,困难,但其实是容易的。只要放下你的知见——烦恼的源头——虚妄之心就会消失。散乱心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隐藏的部分就是你自出生以来所累积的所有知见。开始修行之道,首先就是要安定你的散乱心。
  二、如同从梦中醒来
  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打禅七的人有两个问题:想要抓住某个东西,却抓不住;想要摆脱自我,却摆脱不了。在跟自己挣扎时,反而为自己制造了更多的麻烦;在试着要泯灭自我时,反而使得自我更为顽固。并不只是某一个人如此,而是每个人修行时都会遭遇到问题。毕竟,如果没有问题的话,你早就开悟了。
  法融禅师说:“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在这里,“法”代表的是所有的现象,包括佛法。对于寻求解决在修行中所出现的问题的人来说,这种说法也许会令他困扰。毕竟,如果既没有法,也没有佛法的话,要用什么来引导修行呢?即使老参也会怀疑那到底有什么用,这是一种错误的态度。
  不要担心修行有没有用,只要专注在修行本身,不要有其他的念头,尤其是开悟的念头。修行就像梦一样,你在梦中可能走得快或慢,走得远或近,但醒来时,你知道它从来没有真正发生。你在梦中不管走得多快或多远,都跟醒来无关。修行不是为了开悟,但当开悟时,就像从梦中醒来。
  修行,就是生命本身
  往返无端,追寻不见。
  你可以把一块肉绑在竹竿一头,然后把竹竿绑在狗背上,让肉就在狗的面前荡来荡去,不管狗怎么努力去追,却总是追不上,在打坐中寻求结果就像这样。
  这里再举一个比喻:不管你走到哪里,你的影子就跟到哪里,既然摆脱不了影子,为什么又要厌恶它呢?想要摆脱烦恼也是一样。再打个比喻:有宠物的人经常弄个跑步笼来让这些宠物忙,宠物跑得愈快,笼子转得也就愈快,但宠物从来摆脱不了笼子,而笼子也待在原处,哪里也去不了。如果以焦虑、期盼之心来修行,那就是你的下场——哪里也去不成。同样的模拟也适用于尝试摆脱死亡和烦恼。要逃的是谁?是自我,但如果自我本身就是烦恼,又如何摆脱得了烦恼?
  有人由东向西看,而称它为西方;有人由西向东看,而称它为东方。他们看的是同一件东西——凡事是相对的,没有究竟的东方或西方。如果你跑向西方想要找到它的源头,就会永远跑下去。试着明确指出开悟,就像试着要找到西方或东方的源头一样。“你”想要开悟,“你”想要见到自己的真性,“你”想要摆脱烦恼,如果没办法放下的人就是“你”,“你”又怎么可能开悟呢?
  有些人希望从佛菩萨得到祝福或力量来修行;其他人则希望修行,以便能把学到的东西用来帮助他人;还有一些人(这是最好的方式)把修行看成是自己的整个生命,在修行之外没有其他东西——生命本身就变成了修行。他们并不尝试做任何事,但每一件事都完成;当别人问起时,他们会说自己什么事也没做。我们应该期盼成为这类的修行人,这就是法融禅师所谈的。
  有些人修行是为了得到什么,有些人决心要使菩提心(也就是开悟之心)现前,变成菩萨,帮助有情众生。法融禅师要我们更进一步,于修行时一无所求。
  什么是真正的解脱?
  一切莫作,明寂自现。
  从众生的观点来说,佛是存在的,但佛却没有成佛这种观念。如果佛认为自己在帮助众生,那么他就不会是佛。就像临济禅师所说的,想要成为开悟的祖师就是轮回之业——汶是自我的产物。
  从修行中有所得的人经常告诉我:“谢谢你给我这么多,让我获益良多。”但我的希望是,借着修行你能摆脱自己所有的一切,而不带任何东西离开。你获得的愈多,麻烦就愈多。
  如果你把在这里所说的一切、你在这里所经历的一切都带回家,就会把一大堆麻烦带回家。此时此刻听我说话是有用的,但这些话只是为了现在这个时刻,没有必要继续想它,或抓住不放。打坐时,刚开始要孤立自己。首先,把自己从日常生活和日常所关切的事情孤立出来。其次,要从周遭的人和事当中孤立出来。再次,把自己从前念和后念中孤立出来,而停留在当下,没有其他事要做,因为如果不为下一个念头所烦扰,那么就不是在追寻任何东西。
  有个故事说,有一位老禅师快去世了。因为他的功德很大,所有的天界都打开门来欢迎他。他本来可以遇到佛菩萨的,但他知道如果自己去天堂,那只不过是自我去到那里。因此,他决定不去什么地方,也不离开什么地方。就在这个时候,有个来自地狱的鬼出现,并且说:“阎罗王有令,要我把你带走。”老和尚说:“我并不在这里,如果你要的话,尽管把我带走。”真正的解脱不是来自想要得到解脱;在真正的解脱中,不渴求任何东西,不舍弃任何东西,不去任何地方,也不逃避任何地方。那意味着不为环境所动,没有爱、憎。
  三、执着于过去
  前际如空,知处迷宗。
  没有累积的经验、知见,就不会有妄心。如果你不知道出生时的名字,今天就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如果把自己跟过去切断,就不会有任何妄念。事实上,因为此时此刻没有妄念,未来根本就不会有任何念头。
  念头之所以生起是因为执着过去、期盼未来,我们把这些念头串联,来进行比较和判断。我相信你们所有人今天在蒲团上打坐时,心中都有念头,有些念头是关于未来、你的工作、计划、家庭、朋友等,所有这些念头都来自过去。如果我因为你有念头而责骂你,你也许会伤心、生气或高兴。譬如说,你觉得高兴,这种高兴也来自于过去的经验,你知道从我这里可以得到什么,而我的指导也让你高兴。
  《心铭》说:“前际如空。”你先前的一个念头已经不再存在了,更前面的那个念头也不存在了。过去没有东西存在,已经过去了。如果过去继续存在的话,那不是很有趣吗?如果一部车子开上马路,而过去继续存在的话,那部车子就不会从一个点开到另外一个点,而是形成一个连续的实体,把街道都堵住了。如果过去存在的话,我们如何快步经行?然而,即使过去不存在,我们似乎也无法不思念过去。过去的幸与不幸、成功与失败都不实在,我们却依然执着于它们。
  前两天跟别人的争吵已经过去了,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为什么还执着于它?如果我们能把握“前际如空”这个原则,只消一秒钟的修行就能成功,不会有任何妄念阻挡。
展开
目录
《心铭》原文
第一次禅七 心性不生
第二次禅七 纵横无照
第三次禅七 目前无物
第四次禅七 不须功巧
第五次禅七 明寂自然
第六次禅七 一心无妄
第七次禅七 莫灭凡情
第八次禅七 心处无境
第九次禅七 宠辱不变
第十次禅七 无人无见
第十一次禅七  妙智独存
第十二次禅七  一切莫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