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佛智今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84150
  • 作      者:
    李焯芬,净因法师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佛教弘扬于世间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传入中国亦有二千年之久,义理博大,文字深渊,往往使初学者望而生畏,或不明所以,非常可惜。今得李焯芬教授与净因法师两位合作,用今天社会大众所需要的方式,以优美流畅的文字,解说佛陀当年所演说之缘起法、四谛法、戒定慧、慈悲喜舍等真理,并加上30则小故事,让深奥的佛法平易近人,从而使求学者心开意解。
  ——严宽祐、崔常敏
  一本人人都读得懂的“佛智”之书
  大智慧    小故事    深入浅出
  富哲理    创新意    回味无穷
展开
作者简介
  李焯芬:教授现任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业余担任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会长,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香港东莲觉苑董事会主席,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共建维港委员会主席,兽医管理区主席,卫奕信爵文物信基金主席等职务。著作有《应当如是》、《心无罣碍》、《活在当下》、《禅是一朵花》、《水的反思》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佛教弘扬于世间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传入中国亦有二千年之久,义理博大,文字深渊,往往使初学者望而生畏,或不明所以,非常可惜。今得李焯芬教授与净因法师两位合作,用今天社会大众所需要的方式,以优美流畅的文字,解说佛陀当年所演说之缘起法、四谛法、戒定慧、慈悲喜含等真理,并加上50则小故事,让深奥的佛法平易近人,从而使求学者心开意解。
  根据联合国的资料统计,地球上的人口今天接近50亿,其中佛教徒只占4亿,亦即不到十分之一。因此,世间许多人日常不会参与佛教的宗教性活动,但也有不少人对佛教的人生智慧例如活在当下,放下自在,心无挂碍等理念感兴趣,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人活得更称意、更自在。这本集子的出版,就是试图把佛教这些主要的理念,包括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用较现代化的角度描述出来,供大众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佛家智慧的基础(一)  缘起观
  “缘起观”浅说
  缘生缘灭
  佛陀了悟到: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及事物,乃至人的思想感情(包括心中的念头,简称心念),他们的出现其实都是有其原因的,都是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才出现的。佛陀称这些特定的条件为因缘,包括了主因(主要的条件)及助缘(配合的条件)。离开了这些因缘,事物便不再出现或存在了。换句话说:因缘(或条件)全都具备了(或成熟了),现象便会出现。反之,现象便不会出现。这里且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人的染病。比方说:流感。人之所以染上这个流感的病,流感病毒的入侵人体是主因。病人病发时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工作过劳,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可能是助缘。病人用上了医治流感的特效药后,便消灭了体内的病毒;病的主因就不复存在了。流感这个病同时会令人感到虚弱,不得不休息一下。这样一来,身体健康也在休息中慢慢恢复过来;病的助缘也逐渐消除了。既然发病的主因和助缘都已不复存在,那么病人也会慢慢好起来了。换言之,在这个例子中,因缘具足才生病,因缘不具足就不再生病了。也有个可能是这个流感的病着实是很重,并且发生在一位本来就很衰弱的老人身上,更不幸地演变成严重的肺炎,最终不治。从因缘观的角度看,人的健康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人体各器官的正常运作是健康的主因。食物、空气和运动等是助缘。假如身体内一些重要的器官因老化而失去功能,健康的主因便不复存在;健康也就无法保证了。人的生老病死,都可以用缘起观来解释。
  第二个例子是自然界的春暖花开现象。大地春回,阳光雨露充足,树梢上的花蕾便会绽放,随而芬芳吐艳,春色满园。在这个自然现象中,作为多年生植物的花树(例如桃花、樱花、梨花等)是因。阳光、雨露、土壤是助缘。因缘具足便出了开花的现象。到了隆冬腊月,千里冰封,开花的因缘不复具足,也就看不到树上开花了。
  第三个例子是爱情。产生爱情的因往往是被对方所吸引,于是生了爱慕之心,最后是情投意合,两情相悦,同谐连理。助缘可能是朋友的介绍,约会或见面的机会等等。有些恋爱没有结果,因为因缘条件改变了。这可能是由于一方见异思迁,又或者是分离太久,感情冷却了。恋爱和婚姻都一样,因缘具足则有,因缘不具足则无。
  上述例子显示,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都是取决于现象背后的因缘(或条件)的,因此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而这些因缘条件是可以随着时间而衍生变化的。今天因缘具足,则有现象的出现。明天因缘不具足,现象也就不再出现了。这就是缘生缘灭的缘起观。它和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成因与效应”(cause and effect)观念上是相通的。效应其实是一种结果。有如是因,才有如是果。这也就是佛教“因果观”的基础,是从“缘起观”伸引出来的。“缘起观”不是宿命论。它绝不是在说:由于事物和现象都是有其背后的因缘的,因此我们管不了,干脆认命算了。佛教认为:无论是主因或是助缘,都是可以改变的。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条件,甚至创造条件,来达至更好的效果。这里,让我们回顾一下刚才的三个例子,再予以补充说明。
  第一是人生病的例子。近代医学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人的健康长寿创造更好的条件。多年前,霍乱病和肺痨病曾经是导致大量人口死亡的传染病;现在已不是了。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曾肆虐香港和中国大陆,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和伤害;今天不再是了。现代医学正以大量的资源投放于基因的研究中。假以时日,说不定基因研究的突破能为治疗癌症及其他病症找到更好的方法,造福人类的健康。
  第二个例子是春暖花开的现象。众所周知,现在有许多生活在北方的花农,都会在冬天里利用温室种植花卉,供应市场,不需要等到春暖才开花了。
  第三个例子是恋爱与婚姻。尽管人的感情会随着时间而起变化,因而偶尔会出现见异思迁和离婚等现象,但只要夫妻两人多欣赏对方的优点,多为对方设想,彼此互相尊重、包容和体谅,不要老是“我对你错”,那么婚姻也是可以持续的、幸福的。一句话:因缘(或条件)是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不断努力而改善的,是可以让它朝好的方向去改变的。关键是我们自己的愿心和努力(佛教称为愿力)。因此,我们毋须悲观地去看缘生缘灭的现象。正因为有变,因此才有改善的机会。不妨积极地去面对变化,拥抱变化,把握机会,在变化中不断谋改善,求进步,求发展。我们可以用这种积极的心态,不断地努力去创造条件(即结好因好缘),借此改善周的环境,令事物朝好(或更理想)的方向发展,达至更好的效果。这样的做人处事方法,佛家称之为“境随心转”,是正面的、积极的。反之,如果只是被动地让自己的心跟着外境走,则叫做“心随境转”。后者反映了当事人缺乏自信或主见,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外边一点风吹草动,或别人的一句话,都足以影响自己的心,因而心生烦恼。例如,因为别人的一句赞美,便飘飘然地欢喜半天。别人的一句批评,又足以令自己不开心、生气或烦恼半天,因为自己的心老是跟着外境转,
  没有主心骨。
  “无常”与“空”每执假我为真我,只知有我,不知有人,遂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恶劣关系,导致物与物间互相冲击,天灾人祸,由是而生,人间苦恼,也就层出无穷。
  佛陀指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因缘具足,事物(或现象)就会出现;因缘不具足,事物(或现象)就不会出现了。换言之,事物(或现象)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依赖因缘而存在的。离开了因缘,就再无事物了(或现象)。这个依赖因缘而生灭的特点,佛家称之为“空”性,意即因缘具足则有,不具足则无。
  上述的例子也同时反映,事物(或现象)所赖以生存的因缘(或条件),是随着时空而变化的。就如树梢上的花那样,缘生则花开,缘灭则花落。树上的花往往只会在一个特定的季节里才绽开,但也不会永远地盛开而不凋谢。一棵树,一年四季亦有不同的景观。大地回春时新绿凝翠,繁花似锦;夏日里苍苍郁郁,绿树成荫;秋天来时不是霜红如火,就是黄叶舞秋风;冬日里,大雪积压在树枝上,在阳光里闪闪发光。四时景观不尽相同,哪一个才算是树的“常态”呢?
  一棵树如此,一个人也一样。小时是个婴儿,随着岁月的足音,慢慢变成一个小童、一个年轻人、一个中年人,最后成了一个老人。哪一个才算是人的“常态”呢?
  答案是:无所谓“常态”。树也好,人也好,皆随着因缘而不断地改变。佛家因此称之为“无常”。佛经里因此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诸行无常”等话。在这里,“诸法”是指世间各种事物;“诸行”是指各种现象。这些说法,都合乎客观事买。
  唯其常变,因此我们毋须太着意于眼前的一些烦恼。今天看来是了不起的大事或不可解决的难题,过了一段时日后蓦然回首,所谓大事亦往往不过如是。
  下一节里有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可以帮助我们去感悟生活里的“缘生缘灭”和“无常”。感悟“缘起”——生活小故事
  世事多变化
  玛丽整理旧物,偶然翻出几本过去的日记。
  日记本的纸张有些发黄了,字迹透着年少时的稚嫩,她随手拿起一本翻看。
  “今天,老师公布了期末成绩,我万万没有想到,我竟然考了第五名。这是我入学以来第一次没有考上第一名,我难过地哭了,晚饭也没有吃,我要惩罚自己,永远记住这一天,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失败和痛苦。”
  看到这里,玛丽自己忍不住笑了。她已经记不得当时的情景了。也难怪,自离开学校后这十几年所经历的失败与痛苦,哪一个不比当年没有考第一更沉重呢?
  翻过第一页,再继续往下看。
  “今天,我非常难过。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那样做?她究竟是不是我的亲妈妈?我真想离开她,离开这个家。过几天就要选择大学了,我要申请外地的大学,离家远远的,我走了以后再不回这个家!”
  看到这里,玛丽不禁有些惊讶,努力回忆当年,妈妈做了什么事让自己那么伤心难过,但是怎么想也想不起来。又翻了几页,发现都是些现在看来根本不算什么事,可是在当时却感到“非常难过”、“非常痛苦”或“非常难忘”的事。看了不觉好笑,玛丽放下这本又拿起另一本,翻开,只见扉页上写道:“献给我最爱的人——你的爱,将伴我一生!我的爱,永远不会改变!”
  看了这一句,玛丽眼前模模糊糊地浮现出一个男孩的身影。曾经以为他就是自己的真命天子,可是离开校门以后,他们就没有再见面了,她不知道他现在在哪儿,在做什么。她只知道他的爱没有伴自己一生;她的爱,也早已经改变。
  许多人曾经以为只要好好爱一个人,就不会分手,现在才知道,你对他好,他也一样会爱别人。曾经以为自己不会再爱上第二个人,可是一旦你经历着一生中的第二次爱情,就会发现和第一次一样甜美、一样折磨人、一样令人沉迷、一样刻骨铭心。
  是的,蓦然回首,在人生路上的不同阶段,都曾遇上过一些问题,当日确实曾经是令人困扰不已,只是今天看来亦不过如是。也有些烦恼,隔了一两天,待当事人消过气以后,就再不成问题了,就如下面的小故事所反映的那样。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佛家智慧的基础(一)缘起观
“缘起观”浅说
缘生缘灭
“无常”与“空”
感悟“缘起”——生活小故事
世事多变化
烦恼树
情绪也是一种传染病
一份工作,两种态度
经论选读
缘起法——宇宙人生的规律
缘起的人生
无常的人生
中道的人生
随缘的人生

第二章 佛家智慧的基础(二)四谛说
“四谛”浅说
“四谛法”的应用
水灾篇
地震篇
在灾难面前
可歌可泣的志愿者
海啸篇
SARS篇
环保篇
感悟“四谛”——生活小故事
哭婆的故事
退一步海阔天空
回音壁
一根拐杖的故事
经论选读
四圣谛——离苦得乐的总纲
畏惧苦果——离苦得乐的前提
了知苦因——离苦得乐的根本
向往幸福——离苦得乐的动力
中道——离苦得乐的方法

第三章 贪嗔痴与戒定慧
贪与戒
嗔与定
痴与慧
小故事
金手指
珠宝大盗
嗔恨心
战争的成因
瞎子摸象
人的愚痴
嗔能生痴
经论选读
“贪嗔痴”三毒——烦恼之根源
“戒定慧”三学——快乐的泉源
以戒调身
以定安心
以慧断惑

第四章 活在当下,心无挂碍
活在当下
心无挂碍
心灵感悟小故事
刘德华的“活在当下”
比尔‘盖茨的“活在当下”
每个当下,都是好机会
活好每一个当下
不枉此生
一念之间
经论选读
苦乐感受,心为主宰
三心不可得,活在当下
无住生心,心无挂碍
心随境转,苦海无边
境随心转,快乐自在

第五章 慈悲喜舍
悲智双运
佛门慈悲观
心灵感悟小故事
成功企业家的慈悲喜舍
三轮车夫白芳礼的慈悲喜舍
末期病人的慈悲喜舍
无缘大慈
能舍才能得
慈悲无敌人
经论选读
慈悲喜舍——化解负面情绪之法宝
慈心化怨恨
悲心抑冷漠
喜心解妒嫉
舍心去执著

第六章 惜福感恩
“求不得”苦
心灵感悟小故事
幸福的彼岸
配偶是别人的好
没有情趣的丈夫
寻找真爱
主妇的一天
一碗云吞面
惜福常乐
经论选读
享福不忘造福
惜缘才能惜福
知足来自惜福
知恩引发感恩
感恩启动报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