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佛学新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48372
  • 作      者:
    龚鹏程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首论学佛与佛学之不同,尔后据佛教史,着重讨论历史上佛教与文学、与儒教之互动关系,如唐代的文人与佛教、孔颖达《周易正义》与佛教、李商隐与佛教、成玄英《庄子疏》与佛教、宋代论学诗与参禅、明代袁中郎与佛教、达摩《易筋经》与佛教等;另一部分为对佛教社会面向的研究,如关于佛教饮食伦理的争论、佛教模式及义理与企业管理、佛教的非营利事业管理、两岸佛教交流之分析等。
展开
作者简介
  龚鹏程,博士、教授,现为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任世界哲学会副会长,现为世界儒学联合会最资深之理事、中国儒学年鉴名誉理事长;曾创办中华道教学院、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佛光大学。兼通三教,博涉九流,著作六十余种,主编图书数百种。
展开
内容介绍
  《佛学新解》并非宗教式的从学佛角度讨论佛教,而是对佛学与佛教史的研究。第一部分首论学佛与佛学之不同,之后着重讨论历史上佛教与文学、儒学的互动关系。第二部分为对佛教社会面向的研究,如佛教模式与企业管理、佛学义理与企业管理、佛教的非营利事业管理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五)唐末禅宗发展史的一种解释
  以上几则僧人论易卜、鬼神以及他心通的事例,分开来看,并没什么意义,也不引人注意。但并在一块儿,我们就会发现它似乎显示了这时禅宗的一种趋向。
  因为易卜及鬼神信仰固然为当时民间所流行者;他心通,基本上也是一种巫术,“郑国有神巫”的季咸,其艺能便与大耳三藏相似。这些信仰或卜卦测相,都是想预断人之贫富与生死,故浮石和尚云“小僧开卜铺,能断人贫富、定人生死”,季咸也是“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对人生命运祸福吉凶之预测,乃是~般民众所关切之事。佛教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发展,存活于此气氛中,不能不对此状况有所回应。但回应的方式颇为分歧。直接转为配合俗世福报,为人消灾祈福,应付未来之困厄、预示来生之幸福,是最常见的一种,此即佛教的世俗化。禅宗并不采此途向,它对于一般民间鬼神命相之说也很熟悉,但只是借势,借着这些民间信仰与卜卦测相,再予转化而说佛理,把预卜前知之术,视如“他心通”。而如何处理有开他心通之类神通的问题,正是当时禅宗在禅定修为上主要的突破。盖依小乘禅法,修习四禅之行者,到一定阶段,多有神通感应之力。这些神通包括神足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早期修禅定者,类皆以具神通自喜,如《安般守意经》康僧会序,即谓:“修安般行者,厥心即明。举明所观,无幽不睹。往无数劫、方来之事、人物所更、现在诸刹……无遐不见,无声不闻。”许多著名高僧宣教时耍令群众起信,仰赖的都是这些神通。但溺于神通,即成魔障,《景德传灯录》卷廿七载天台慧思禅师“尽夜摄心坐夏、经三七日,获宿智通,倍加勇猛。寻有障起,四肢缓弱,不能行步”。可见禅宗之禅,殊不以追求神通感应为宗旨。①
展开
目录
“三教论衡”自序
一 佛学与学佛
二 孔颖达《周易正义》与佛教
(一)绪论
(二)三教讲论
(三)参用佛义
(四)斥佛之误

三 成玄英《庄子疏》与佛教
(一)与郭象注不同的第一部道教庄子解
(二)成玄英注疏诸书所显示的两个方向
(三)由其吸收佛学看唐初道教义理之新发展
(四)由其贬抑儒家论成疏之诠释情境与策略
(五)成玄英治身与治国合一的理论结构

四 唐代的文人与佛教
(一)文人与佛教关系
(二)文人的儒佛关系
(三)文人的佛道关系
(四)有待健全的论域

五 李商隐与佛教
(一)李商隐学佛的经过
(二)李商隐学佛的原因
(三)李商隐与僧佛有关的诗作
(四)结语

六 晚唐的禅宗与道教
(一)论易卜
(二)谈鬼神
(三)说心通
(四)参同契
(五)唐末禅宗发展史的一种解释

七 释“学诗如参禅”——兼论宋代诗学之理论结构
(一)本文研究之观点与方法
(二)宋代诗学之理论结构
(三)转识成智的几种途径

八 袁中郎的佛教与文学
(一)不被人知的袁中郎
(二)参究人天性命之学
(三)受用处在破执任性
(四)不拘格套独抒性灵
(五)才性生命的转向与修持
(六)鼓吹西方弥勒净
(七)端重自守以归平常
(八)对袁中郎之再认识

九 摄道归佛的儒者:焦竑
(一)运用道藏
(二)诠释道经
(三)反对仙道
(四)修性养生
(五)复命归根
(六)摄道归佛
(七)三教归一
(八)克己复礼
(九)摄情归性
(十)死生情切

十 蕅益智旭唯识学发隐
(一)复杂的历史形象
(二)唯识观心之法门
(三)通别兼圆的唯识
(四)以渐修矫治禅弊
(五)真常心与阿赖耶
(六)性相融合的宗旨
(七)思想史的意义

十一 达摩《易筋经》论考
(一)少林武术不出于达摩
(二)少林武术不本于佛教
(三)《易筋经》乃道教导引内功
(四)援道入佛的新典范
(五)仙佛武学的路向与疑难
(六)《易筋经》的流传与误解

十二 人间佛教的开展
(一)人间的佛教
(二)失败的运动
(三)佛教现代化
(四)当代新佛教
(五)超越现代化

十三 佛教模式与企业管理
(一)新萌芽的关系
(二)企业内部统整
(三)建构企业精神
(四)志业生涯规划
(五)可期待的未来

十四 佛学义理与企业管理
(一)佛学的管理学比附
(二)佛教的现代性依附
(三)现代化及超越现代化
(四)佛学义理对现代的意义

十五 佛教的非营利事业管理及其拓展性
(一)两种管理学
(二)非营利事业管理
(三)向非营利事业学习
(四)自主的非营利管理学
(五)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