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神奇书写板
1925年,弗洛伊德在笔记中写道,每当他信不过自己的记性,就会拿起纸和笔。纸成了他记忆的外延。纸上的笔记是有形的,与脑中的记忆不同,而且是一种持久的“记忆”,不会像“真正的记忆那样出现差错”。缺点就是当他不再需要这些笔记的时候,却擦不掉它们,而且,纸终究会被写满,无法继续再写。石板和粉笔倒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凶为石板可以反复利用,空间也就不再受限。但石板也有缺陷,要想写新的,就得先把旧的擦掉。由此可见,这些代替记忆的手段,要么拥有无尽的空间,要么拥有持久的痕迹。而人类记忆却有着惊人的效率,如弗洛伊德所说,“我们的心理仪器(mental apparatus)恰恰做到了纸张和石板做不到的事情,既有无限的空间接纳新知觉,又能保留永久(虽非一成不变)的记忆痕迹”。
弗洛伊德进而解释说,早在1900年《梦的解析》中,他就已经在想,我们的心理仪器能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应该归功于以下两种系统。第一种是“知觉意识系统(perception consciousness)”,它能记录感知,但不会留下永久痕迹。它就是一块“白板”,时刻准备着接纳新经验。第二种是“记忆系统(mnenic system)”,位于知觉意识系统之后,能够保留各种知觉的持久痕迹。但这两种明显对立的功能是怎么结合到一起的呢?
展开
——琼·艾奇逊(JeanAitchison)(牛津大学语言学教授)
“本书考察了古今用来解释记忆的种种隐喻,匠心独运,文采飞扬。作者将渊博的历史知识同当代的最新发现凝聚在一巷书中,无论是专业学者,还是普通读者,均能从中得到阅读的乐趣。”
——科特·丹兹格(Kurt Danziger) (约克大学(多伦多)心理学教授)
“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告诉我们,为了理解我们的思维过程,尤其是记忆和认知过程,我们不得不使用隐喻,而不断发展的科技又对隐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书主要聚焦于17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不断涌现出的科技发明,阐述了人们对这些发明的迷恋如何依次(印刷术、机械钟表、计算器、照相术、电话、网络)影响了对大脑活动的认识。书中揭示了一些恒久的主题,生动地描述了隐喻在心理学领域的变与不变。该书资料翔实,思考深刻,插图丰富,文笔优美。”
——玛丽·卡拉瑟斯(Mary Carruthers)(纽约大学英语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