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理博弈术:日常生活的博弈策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403927
  • 作      者:
    徐文著
  • 出 版 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如何驾驶他人心理,如何选择优势策略,如何操纵他人欲望,如何洞悉他人需求,是每个人的生存必修课。
  让你了解最有趣的心理战术,让你搞懂最基本的策略思维,让你掌握最实用的博弈技巧。
展开
内容介绍
  《心理博弈术:日常生活的博弈策略》是一本有趣的书。这是一本有用的书。这是一本拓宽思路的书。人生处处有纷争,这些纷争往往被人动了手脚:只有看清它是怎样被动的手脚,我们才能利用心理学的“诡计”,博弈论的“花招”,最大限度地在被动过手脚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展开
精彩书评
  宇宙的一切道理,都是一加一减,非常简单;好像天平一样,一高一低,这头高了,另一头低了,所以只有加减,包括了乘除,也包括了一切数理。
  ——南怀瑾
  为你做过好事的人,比之受过你恩惠的人,更能为你提供再次帮助。
  ——美国格言
  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
  ——达尔文
  笨人的可怕不在其笨,而在其自作聪明。
  ——李敖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加减博弈: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心理操纵术
  “加法三毛”:让潜在的顾客流向自己
  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上,有两个报童——三毛和小拉里在卖同一份报纸,毫无疑问,他们俩是名副其实的竞争对手。
  小拉里踏实勤奋,每天扯着嗓门沿街叫卖,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可结果却不尽人意,自己每天卖出的报纸数量相对于三毛来说并不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
  三毛也很勤奋,也沿街叫卖,但他比小拉里多做了一件事——每天坚持去一些人员集中的固定场所,先将报纸分发给大家看,过一会儿再来收钱。虽然偶尔有几个只看报纸而不掏钱买,甚至把报纸损坏的,但这些损耗相对于此种做法带来的收入而言,是小巫见大巫,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渐渐地,三毛跟这些人的关系越来越熟,卖出去的报纸也越来越多。而小拉里能卖出去的报纸也就越来越少了,最后不得不另谋生计。
  这就是三毛的加法策略:通过让顾客先看报纸后付钱,而让潜在的顾客流向自己。
  该加法策略的奥妙之处如下:
  利用人们的互惠心理,让顾客无法拒绝你的好意。
  人是三分理智、七分感情的动物。大量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与相互支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
  这就有了互惠原则:当他人做出友好姿态以示接纳和支持我们时,我们会觉得“应该”对别人报以同样的回应,进而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迫使我们对他人也做出友好的举动。否则,我们以某种观念为基础的心理平衡就会被破坏,我们也就会感到不安。
  丹尼斯·里根教授(DennisRegan)做过一个关于互惠原则的经典实验,他让实验人员化装为彩券销售员,在彩券正式销售前先发放免费可乐给顾客。结果发现,事先获赠一杯免费可乐的顾客,后来购买彩券的张数,比未获得免费可乐的人要多两倍。
  尽管赠送免费可乐和推销彩券并不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实验人员在向顾客兜售彩券时也并未提及免费可乐的事,但顾客还是记住了他先前的好意,并愿意对此礼尚往来。
  三毛把报纸先免费发给顾客看,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顾客产生了一种受人恩惠的亏欠心理。为了追求心理上的平衡,顾客掏钱买报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种效应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顾客在选购衣服时,精明的售货员为打消顾客的顾虑,“慷慨”地让顾客试一试。当顾客将衣服穿在身上后,她极力称赞衣服很合适,并周到地为你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当她再劝你买下时,很多顾客就难于拒绝。
  免费阅读报纸,满足了普遍存在于顾客潜意识中的渴望得到“更多剩余”的心理体验,让顾客有占便宜之感。
  应该说,人天生就有一种占便宜的心理。在美国芝加哥的一条热闹的大街上,一对开服装店的德鲁比克兄弟就利用人的这一心理,靠装聋子对服装进行推销,竟发了大财。
  德鲁比克弟弟把顾客引进店里,劝说顾客试穿衣服是易如反掌的事。再加上德鲁比克弟弟修炼到炉火纯青地步的奉承语言,大多数顾客都经不住其甜言蜜语的狂轰滥炸,最后总要问道:“这套衣服多少钱?”
  德鲁比克弟弟把手放在耳朵旁,一脸茫然地问道:“您说什么?”
  “这衣服多少钱?”顾客提高嗓门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问题。
  “哦,您说价格啊,好商量,我问问老板。对不起,我耳朵不好使。”
  德鲁比克弟弟转过身,向坐在柜台后面的德鲁比克哥哥大声叫道:“德鲁比克先生,这位小姐看上的这套服装的定价是多少?”
  “老板”站了起来,向顾客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答道:“那套吗?72美元!”
  “多少?”“耳背不好使”的德鲁比克弟弟伸直脖子又问。如果你不知道事实的真相,你绝对不会怀疑眼前这位“耳背”售货员是冒牌的。
  “七——十——二美元!”“老板”德鲁比克哥哥加大音量一个字一个字地重复了一遍。
  “聋子”德鲁比克弟弟回过身,微笑着对顾客说:“小姐,您也听到了,是42美元!绝对的物超所值。”顾客自认为走运,生怕“老板”发现,赶紧掏钱买下,溜之大吉。
  其实,42美元正是那套服装的真实价格,顾客并没有占得便宜。也正是由于价格公道,德鲁比克兄弟的“聋子”促销手段才没有惹来什么麻烦。
  这种经营手段虽不足取,但其经营理念却值得借鉴。营销回归到原点就在于其策略运用的得当与否,只要不欺诈顾客而又能使生意做成功,各种方法都是可以尝试的。
  长此以往下去,三毛与顾客混了个脸熟。
  顾客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一个陌生的报童,但是他很难拒绝天天送报纸给你看的一个熟悉的男孩。理所当然的,三毛就把一次性交易的小买卖变成了可多次交往的固定客户关系。
  在一个固定地区,对同一份报纸来说,读者客户是有限的。买了一个人的,就不会再去买另一个人的。三毛先把报纸发出去,拿到报纸的人肯定不会再去买小拉里的报纸了,等于是在无形中占领了市场。三毛发放的报纸越多,他的市场份额就越大。与之相应的,小拉里的市场就越小了。
  即使有些人看了报纸,退报不给钱,也没什么关系。因为他已经把该期报纸的信息浏览完了,肯定也不会再去小拉里那里买一份相同的报纸了,他还是自己的潜在客户。
  这就是卖报小童三毛的加法策略,既通俗易懂,又奥妙无穷。
  让猕猴做加法:本质不变,变的只是形式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老人,十分喜爱猕猴。他在家中院子里养了许多猕猴,人称狙(ju)公。狙公与猕猴相处久了,人猴之间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因为狙公养的猕猴太多了,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果和粮食。然而一个普通家庭哪有财力物力满足一群猕猴对食物的长期需要呢?几年之后,狙公家里的经济就越来越不景气了,而猕猴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此时的狙公意识到了缩减猕猴口粮的必要性。
  猕猴们的口粮是减下来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食不果腹而富有灵性的猕猴们并不像猪、羊、鸡、犬等家禽那样,吃不饱时仅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觅食。它们像一群顽皮的孩子,一会把厨柜里的碗搬到院中,一会把晾绳上的衣服扯到地上,借以向主人示威。
  为了让饥饿的猕猴们不再肆意捣乱,狙公只好另想他法去安抚它们。狙公家门外有一棵高大的栎树,一到秋天,栎树上就结满了猕猴们爱吃的形似蚕茧的棕红色坚果——橡子。用橡子代替短缺的口粮来给猕猴们解馋充饥倒是一个好办法。
  于是,狙公就和猕猴们商量说:“从明天开始,每天饭后我再给你们吃一些橡子。标准是朝三暮四——早上三颗橡子,晚上四颗橡子,你们觉得怎么样?”
  猴子都是急性子一一出了名的猴急,一听早饭后只有三颗橡子,还没有晚饭后吃得多,个个立起身子,呲牙咧嘴地对着狙公叫喊发怒:“不行不行,太少了!怎么早上吃的还没晚上多?”
  老谋深算的狙公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别急别急,有意见好商量。既然大伙儿都不同意,那我们就朝四暮三——早上四颗橡子,晚上三颗橡子,这样总可以了吧?”
  众猕猴一听大喜,认为早上的橡子数量由三颗变成了四颗,自己取得了胜利。眨着眼睛,挠着腮帮,高兴地在地上滚来滚去。
  这个故事改编自《庄子·齐物论》,是个成语故事,名叫“朝三暮四”。其实橡子的总数并没有变,不管是三加四,还是四加三,每天可以吃到的橡子数量仍然是七颗,只是变化了一下分配方式,猕猴们就转怒为喜。
  这则故事可以看成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成功策略。喂养猕猴的狙公在没有增加财政支出的情况下,通过对猕猴运用心理战术而让它们接受了自己的安排,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猕猴骚乱。
  那么什么是心理战术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心理战术是一种抓住对方心理,通过影响对方的潜意识,改变其意识和认知,以达到自己目的的心理征服战术。心理战术具体可以分为沉锚效应、趋合心理、参与定律等等。
  故事中的狙公到底是运用了哪种心理战术呢?让我们耐心看下去。
  一杯温水,保持温度不变。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回温水中,会感到温水热;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回温水中,会感到温水凉。同一杯温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感觉。这是“知觉对比”(PerceptualContrast)对人们产生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比影响人们的认知。
  心理学家扎卡里·托马拉(ZakaryTormala)和里查德·佩蒂(RichardPetty)为了验证“知觉对比”对人们的影响,做了下面这个实验。
  研究人员虚构了两家商店,一家是“布朗百货”,另一家叫“史密斯百货”。实验分两组进行,第一组:先介绍“史密斯百货”六个部门的情况,再介绍“布朗百货”的三个部门;第二组:先介绍“史密斯百货”一个部门的情况,之后再介绍“布朗百货”的三个部门。
展开
目录
第1章 加减博弈: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心理操纵术
“加法三毛”:让潜在的顾客流向自己
让猕猴做加法:本质不变,变的只是形式
要一个,还是两个?
为什么年终奖少了,员工们依然兴高采烈?
得寸为什么能进尺?
自降身段: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减法策略
请求他人帮个小忙——帮助他人维护“自尊心”
怎样借钱最省事?
一个9岁小孩的谋略

第2章 信息博弈:诱使对方判断失误的心理操纵术
都是“合理”推想惹的祸
智勇角逐:孙膑VS庞涓
暗示错误前提会使人判断失误
别拿别人当笨蛋
让对手暴露弱点
食品会变质,信息也会过时
适时的吹嘘一下自己的实力又何妨
大话空城计:玩的就是信息不对称
“狼来了”——制造虚假的“心理映象”
巧施离间,智取长平
呆若木鸡,引而不发

第3章 皮洛斯的胜利:“吃力不讨好”的事你还要继续做下去吗?
成本=“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
杀人一千而自损八百
别让“趋合心理”主宰了你的消遣活动
协和谬误:欲罢不能的困局
看1美元如何拍卖成205美分
做个不完美但快乐的非“99族”
渔夫和小鱼的故事:不做得不偿失的事情
“焦土政策”:增加对手的行动成本
不能取胜,就该谋和

第4章 囚徒困境: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陷入困境:合作还是背叛?
人性的弱点
精明不等于高明
走出困境:搭便车的小猪
诚信的收益
教授的“圈套”
把别人想象成天使,你就不会遇到魔鬼
哈里逊是傻小孩?

第5章 纳什均衡:为什么对手总喜欢做你的邻居?
每个人都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
为什么对手总喜欢做你的邻居?
假如没有竞争,老虎也会失去霸气
警察与小偷的较量
互相牵制的螃蟹
沉默?言语?福兮?祸兮?

第6章 破窗理论:对人对己都有效的心理暗示术
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
撩开衣服看自己
囚禁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毒蛇的心理威慑
“说你行,你就行”是怎么回事?
算命先生为什么说得那么准?

第7章 选择博弈:鲜花为何插在了牛粪上?
怎样找到一个好老婆?
当爱情碰到金钱时
鲜花为何插在了牛粪上?
霍布斯选择:切勿钻入别人设计的“马圈”中
今天的生活来自昔日的选择
重大选择时,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
布利丹的驴子: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做好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第8章 脏脸博弈:别人也可以成为你的镜子
为什么别人的钱包更诱人?
不要总觉得邻居的草坪比较绿
别人也可以成为你的镜子
1天与100天的博弈
善于从对方的回答里获取信息
皇帝新装的新解读

第9章 玩转规则:这事与你有关
聪明人,靠脑袋存活
分粥游戏:好制度在博弈中形成
这事与你有关
自卑皇帝的游戏规则
这到底是谁的决定?
公平分配不等于平均分配
讨价还价的博弈术
海盗分金的故事——公平规则下的不公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