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理学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308850
  • 作      者:
    (德)赫尔穆特·E.吕克(Helmut E. Luck)著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赫尔穆特·E,吕克(HelmutE,Ltick)教授,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史研究者,目前在哈根综合大学教授心理学。
展开
内容介绍
  《心理学史》已第三次修订,并多次再版,是当今西方关于心理学历史的流传最广的一部导论,欧美许多著名大学都将其选为标准教科书。这本导论式的名作,介绍了心理学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流派。这本著作的重点,是对19世纪以来的心理学流派进行直观生动的描述,并将其与社会史相结合。读者很快就能意识到这本心理学史的价值:人物、专著及心理学原理都清晰明了。
  《心理学史》由德国科尔哈默有限公司(W,Kohihammer。)授权学林出版社,在中国独家出版中文简体字版本。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德国海格立斯贸易文化有限公司代理《心理学史》中文版权。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人们以现今普遍的社会标准为出发点,来对所有看起来特殊的或者引人注目的事情进行评价时,很容易成为这种危险思想的牺牲品。比如说,许多的美国心理历史学家就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正如他们所发表的结论那样,青年时期的冯特曾作为一名学生和他尚未结婚的家庭教师共享一室。尽管在19世纪中期富裕家庭聘请家庭教师并不十分普遍,但教师和学生分享一间房间尚属平常。然而,若要是从这一事实来得出同性恋倾向或者同性诱奸这样的结论,绝对是很不得体的。
  因此,当人们对文风、人物、时代、风俗等这些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时,解释学对文字的解释只会得到一个好的、或是正常的结果。但是当这些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看起来与所研究的这些文字无关时,人们怎么才能对那些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呢?因此人们必须在研究前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想从所研究的文字中得到哪些信息。历史的真相总是在互相地验证对方。又因为对于人们到底应该怎样开始进行研究并不存在一个强制性的规定,所以人们像圆周运动(或者按照其他说法,是一种螺旋式的渐进运动)那样开展工作。人们称其为解释学循环。
  除了解释学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用来提取文献价值的方法可供使用。数学统计方法在最近几十年在历史学领域中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应用(参见弗拉德,1980)。这种方法从简单的、描述性的统计数据(比如最常用的出生登记、死亡注销的统计)。
展开
目录
第三版序
第一章  心理学史研究的可行性与方法
1.1  为何研究心理学史?
1.2  三个广为人知的判断错误的案例
1.2.1  例一:纳粹时期的心理学
1.2.2  例二:联邦共和国时期的实验心理学
1.2.3  例三:苏联的精神分析学
1.3  史学角度
1.4  心理学史描述模型
1.4.1  心理学史:伟人的历史
1.4.2  思想史
1.4.3  问题史
1.4.4  社会史
1.5  心理学史研究方法
1.5.1  起源研究
1.5.2  档案利用
1.5.3  觅踪与无干扰测量方法
1.5.4  口述历史——亲历现场
1.5.5  数学统计方法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
1.6  为心理学史服务的各种心理学理论
1.6.1  为传记研究服务的发展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1.6.2  为学派发展史与研究机构发展史服务的社会心理学
1.6.3  精神分析学与心理历史学
1.6.4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与批判心理学

第二章  19世纪的流派与发展
2.1  实证主义与朴素经验主义
2.2  进化论
2.3  民族学与民族心理学
2.4  群体心理学
2.5  介于哲学与生理学之间的心理学
2.6  感官生理学研究与心理物理学
2.7  学习过程中的实验心理学

第三章  19世纪和20世纪的心理学学派
3.1  莱比锡学派
3.1.1  威廉冯特生平
3.1.2  冯特学说的原理
3.1.3  冯特的学术政治
3.1.4  莱比锡学派的影响
3.2  符兹堡学派
3.2.1  原理与研究方法
3.2.2  比勒一冯特之争
3.3  格式塔(整体)心理学
3.3.1  格拉茨学派的生产理论
3.3.2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法兰克福/柏林学派
3.3.3  整体心理学中的莱比锡学派
3.4  动力场理论
3.4.1  动力场理论的原理
3.4.2  冲突
3.4.3  生活空间与拓扑学
3.4.4  动力场理论与其发展
3.4.5  行动研究、少数民族问题与群体动力学
3.5  精神分析
3.5.1  弗洛伊德生平
3.5.2  学说中存在的问题
3.5.3  精神分析的认识论基础
3.5.4  本能机制的原理
3.5.5  精神分析诊断的原理
3.6  个体心理学
3.6.1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平
3.6.2  学说原理
3.7  分析心理学
3.7.1  荣格生平
3.7.2  学说原理
3.8  行为主义
3.8.1  实验动物心理学与反射学
3.8.2  理论规划与行为主义的乌托邦幻想
3.8.3  理论扩展与社会技术的应用
3.8.4  社会习得理论
3.9  文化历史学派

第四章  20世纪心理学的分类
4.1  心理诊断和人格心理学
4.2  发展心理学
4.3  教育心理学
4.4  社会心理学
4.5  经济心理学
4.6  临床心理学

第五章  发展现状:学派的终结
5.1  认知心理学与心理行为理论
5.1.1  计算机-隐喻
5.1.2  认知转向
5.1.3  心理行为理论
5.2  批判心理学
5.3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超个人心理学
5.3.1  人本主义心理学
5.3.2  超个人心理学

第六章  评价与展望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