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的比较研究:诠释学现象学美学在台湾当代美学中的发展的课题的两个研究方向的第一个研究方向
诠释学现象学美学在台湾当代美学中的发展的课题,可以分为两个研究方向来加以探讨,首先,是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的比较研究,可以以叶维廉与王建元为代表。
最为积极运用海德格尔哲学的道家意境美学的比较,来进行东西美学对话,而在台湾出版专书的是叶维廉及王建元。叶维廉在《秩序的生长》(1973)和《饮之太和》(1980)的早期著作就尝试运用比较文学的成果,来重构传统中国美学,在他1983年于台北出版的《比较诗学》①一书就总结前两书关于中西比较美学的构想,并做出较为系统性的理论说明。在这些论述之中,叶维廉以传统中国美学的特质在于“意境”,以“离合引生”的道家思维来说明意境的生成,而运用于文论、诗学、画论的美学诠释,并援用海德格尔思想作为西方当代美学与道家美学的会通的理论根据。例如叶维廉在“中国古典诗和英美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一文,比较了中国与英美的山水诗,进行了道家美学与现象学的比较研究,以及提出全文的关键性问题“山水景物能否以其原始的本样,不涉及概念世界而直接占有我们”,叶维廉在此看到了海德格尔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亲近性,他指出“这【课题】不仅是研究山水诗最中心的课题,而且是近代现象学里(如海德格尔)的中心课题”。叶维廉在此看出了海德格尔批评西方形上学的存有神学构成,主张对存有进行根源性的思想体验,安居在泰然(Gelassenheit)之中,这和道家思想强调道本无名和归根复命,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境界美学成为叶维廉所论的中国美感的生成基础,海德格尔和道家的比较研究也成为他的中西比较美学的理论基础。
进而,叶维廉在“从比较的方法论中国诗的视境”的“视境”一词来自海德格尔《存有与时间》的早期思想所说的时间性是存有意义开显的Horizont(视域、界域),所以,叶维廉在此阐明的是能够突破二元分离的概念性思想而能开显存有(道)的中国诗的诗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