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李泽厚美学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3161
  • 作      者:
    刘再复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再复,1941年生,福建南安人,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9年旅居美国。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名誉教授等。主要从事文学研究。著述甚丰,详见本书附录。
  李泽厚,1930年生,湖南长沙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德国蒂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著述甚丰,详见本书附录。
展开
内容介绍
    《李泽厚美术概论》是在1990年、2006年的两次讲座基础上进行学术性提升后的结果,概说了李泽厚美学富有原创性与体系性的品格,更说明了这是拥有哲学一历史纵深度的追溯根源的“男人美学”,而非尼采所嘲讽的局限于艺术鉴赏的“女人美学”。书中还揭示了李泽厚美学的双向架构:向外打通马克思与康德而创造了人类学主体实践美学;向内打通儒、道、屈、禅而创造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双鐾《美的历程》与《华夏美学》。尤其是《美的历程》一书,更是全然首创的中国审美趣味变迁史(而非艺术史)。作者对李氏著述和思想烂熟于心,在《李泽厚美术概论》中,李泽厚所有的美学理论硬核均被作者用以轻驭重的感受性语言所化解和阐释。
    在这些基本论述之外,《李泽厚美术概论》还收入作者与李泽厚的系列对话以及李泽厚本人从未发表过的自问自答录,从而使全书更为丰富。它适合于大学哲学系、文学系、艺术系的研究生、大学生阅读参考,也适合于向往美、希望进入美学之门的读者一览。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这段话里,李泽厚说明,中国美学强调的是情感性的优美和壮美,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这一审美判断的背后,是非常深邃的文化内容。80年代时,李泽厚讲的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现实人生的和谐,而非超世间的信念。90年代讲“一个世界”而非“两个世界”。他把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想通了,研究透了,对其美学范畴、美学观念的内涵也真正把握住了。正是这样,尽管西方哲学家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等都讲“崇高”,但李泽厚还是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中讲出了新意。更不用说本来就属于中国的美学了。本就属于中国的儒、道、屈(屈原)、禅,李泽厚的阐释,处处都可以听到发前人所未发之声。历来都讲庄禅哲学相通,那么庄与禅的区别何在?前人并没有讲清,而李泽厚道破了,讲清了。庄子还有真人、至人等人格理想,禅则全然没有,全都放下。庄禅都以直观为法,但庄还存有思辨,禅则全然没有,全都放下,包括文字也不立,只看重通过瞬间抵达永恒的神秘体验。这些难点,一经点破,真让我们豁然开朗。现在大家都知道李泽厚说儒时讲“情本体”,有新的发现,其实他对庄禅也有许多原创性的开拓与发现。出国之后,我在香港城市大学的讲座系列中,也讲庄禅,在阅读前人他人的有关论著中,没有一个像李泽厚那样讲述庄子的深刻性在于发现历史的悲剧性与人生的悲剧性,也没有其他人像他那样用“我即佛”、“佛即我”的穿透性语言来描述禅宗,并说明其以觉代神的无神论实质。用辛弃疾的“众里寻她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诗句来说明禅宗,既贴切又形象,这种哲学、美学语言在中国也是罕见的。想透了,想通了,融会贯通了,然后才用最简明、最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本身就包含着原创性。这里我还要特别指出,二十多年来,中国学界出现了海德格尔热,紧接着又出现海德格尔与老子、庄子的比较热,这其中,出现了一些好书好文章,但是,也有很大的误区,这就是只注意相同、相似处,但李泽厚则指出两者的巨大差别。他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乃是“士兵的哲学”,崇尚死亡、鼓动牺牲的哲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许多德国士兵身上都带着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而中国的老、庄、禅,则崇尚生命,主张以柔克刚,大思路全然不同。李泽厚对德国哲学中崇尚毁灭的大倾向(包括尼采、海德格尔等),一直心存警惕,并表明自己与之相反的哲学态度。他所认定的世界十大哲学家名单(康德、休谟、马克思、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笛卡尔、毕达哥拉斯、杜威、海德格尔)完全排除了尼采(参见《李泽厚近年答问录》第3页,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出国后二十年来,我留心一下西方美学,更觉得李泽厚不简单。他真的在上帝缺席的东方大语境中,创造了一套只属于李泽厚名字的美学话语谱系。如果走出美学,着眼于大文化,他的独特的话语谱系就更为丰富了。不必多费心思,我们便可得一个又一个经过论证与提炼的未见于前人笔下的范畴性话语:“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巫史传统”、“儒道互补”、“儒法互用”、“一个世界文化”、“西体中用”、“历史积淀”、“主体性实践”、“情本体”、“新感性”、“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工艺一社会本体”、“文化一心理本体”、“情感信仰”、“历史本体论”、“人类学本体论美学”等等。“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还有谁创造了这样的人文科学的话语谱系?而20世纪西方哲学、美学、人文科学界又有谁的话语谱系如此独特、如此丰富?出国之后,我一直主张“放下概念”,意思是说,我们必须从旧概念的包围中走出来,放下本本主义而有所创造,而现在我却把李泽厚创造的新概念一一列出,这是因为,这里的每一概念都是原创性的命题,每一命题中都蕴含着独到的原创性的阐释。
  从上边这些评述中,我们就了解李泽厚的一些有独特思路的原创性的文化、哲学命题。在这些基础上,我想强调,李泽厚美学的原创性突出地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1)在美学理论上,无论是“循康德、马克思前行”还是“循马克思、康德前行”,他都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交会点,这就是“历史”。从这一交会点,开掘下去,深化下去,他创造了“历史本体论”,创造了主体实践美学,创造了历史积淀说。如果要问,李泽厚美学的总特点是什么?我们也许可以用一个通俗的、人所皆知的概念来表述,这就是“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本体,为根本,为一切来源。康德创造了世界哲学的高峰,也创造了世界美学的制高点,能从康德那里出发,而“前行”一步是很难的。前行就是创造。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其价值就在于前行了一步,这就是把康德的“认识如何可能”的基本问题转变为“人类如何可能”的基本问题。康德很了不起,他在说明“人之所以成为人”(与动物相区别)时,强调和高扬了人的主体世界,强调和高扬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强调和高扬了人的“判断力”,从而有了划时代的哲学完成。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这些主体认识能力、主体心理结构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人类如何可能”的问题,他却归之于“先验”。而李泽厚恰恰在这一关键点上注入“人类总体的历史实践”的说明。他说明:人是历史的存在,人是历史的结果。人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历史积淀活动创造了人自身,完成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换句话说,人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历史积淀创造了人的情本体、文化一心理本体。这一本体,不是先验的存在,而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才是第一推动力,人类总体的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
展开
目录
自序: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小提琴手
主篇
李泽厚美学概论(2006—2009)
第一节 引论:真正的原创性美学
第二节 李泽厚美学体系图式
第三节 具有哲学、历史纵深度的美学表述
第四节 马克思与康德互补的历史本体论
第五节 美感心理数学方程式的猜想
第六节 近似曹雪芹的大观美学与通观美学
第七节 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阐释与“情感真理”的发现
第八节 具有普世意义的中国现代话语谱系
李泽厚与中国现代美的历程(1991)
第一节 创立独特的现代美学命题
第二节 李泽厚对康德的重新阐释及主体实践美学的提出
第三节 李泽厚的中国美学观和刘小枫的挑战

副篇
与李泽厚的美学对谈录(2008)
一、人是历史的存在
二、“有人美学”与“无人美学”
三、审美判断与文学鉴赏
相关的哲学、历史、艺术思考——与李泽厚对谈选编
一、走出语言学世纪(2006)
二、关于存在的“最后家园”(2006)
三、老庄哲学与海德格尔的根本区别(2006)
四、对沟口雄三亚洲表述的质疑(2006)
五、反“反二分法”与“后现代主义”(2006)
六、世纪之交的哲学展望(1996)
七、理念与情爱的冲突(1996)
八、中国现代诸作家评论(1996)
九、哲学智慧和艺术感觉(1996)
十、个人主义在中国的浮沉(1994)
十一、历史行程的二律背反(1992)
附录
李泽厚:关于”美育代宗教”的杂谈答问(2008)
一、语言是存在之家?
二、天地境界
三、感伤中的神意
李泽厚:漫谈美学——在香港国际创价学会上的演讲(2002)
李泽厚著作年表
刘再复著作出版情况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