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贪戒:人生七分饱的不败秘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465832
  • 作      者:
    古格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贪欲,是人生一切祸事的源头;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贪“财”伤德: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贪“权”伤命:择高处立 就平处坐 向宽处行;贪“名”伤神:廉者常乐无求 贪者常忧不足;贪“大”伤本:祸莫大于不知 足咎莫大于欲得;贪“逸”伤志:志以澹泊明 节从肥甘丧;贪“酒”伤身:酒是穿肠毒药;贪“色”伤情:色是刮骨钢刀;贪“执”伤乐:放弃执著 便得自在。
展开
内容介绍
    万事皆有度,过度谓之[贪],贪念起则祸害无边。趋利避害的8条黄金戒律,平安逍遥快乐一生的最大心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贪欲:是人生一切祸事的源头
    一念贪私便坏了一生人品
    以贪图利益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无形中就毁坏了自己的人品,从而招致别人的怨恨;而不贪不占、舍得割爱让利的人则处处受到大家的欢迎,并可保一生平安。
    孔子在其大作《论语》中也说过:贪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所说的对象主要是上层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行事只为自己着想,那么百姓准得遭殃。所以,贪于利而行,必招民怨。这是政治层面的解读。但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相互融合的。修身而后能平天下,齐家之道和治国也是共通的。儒家不是单纯的政治哲学或者单纯的伦理学,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人都自私,天经地义。话是这么说的,可是人毕竟是一种群居的社会动物,是处于人际关系中的动物。因此,过于“贪于利”还是行不通的。如朱子注引程子语:“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孔子所说的“利义”的本质,就是说一旦义与利出现了非此即彼的尖锐对立时,君子和小人的选择是截然不同的。当然,孔子所希望的是义与利能和谐地统一起来。如果真有这样一个社会,或者有这样一个人,谋利完全合乎义,行义也能带来利,那无疑是最理想的。但可惜的是,在社会中,义和利往往都是冲突的,致使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个人贪图私利是在所难免的。有的时候,你的私利或许不会妨碍他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私利的无尽追逐会有害于他人,遭怨也就难免了。人争取利义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以义为准则,不仅要满足自己适度的生存要求,还要顾及他人的存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完全抛弃私利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完完全全地“放于利”也是很不可取的。
    世界之人,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十之八九都是自私自利的,只有十之一二除外,这除外的人,就成了圣人、巨人、善人,流芳百世,永垂不朽。那十之八九的人,就成为世间过客,一晃即过,成为速朽。
    十之一二的圣人、巨人、善人,也不能说他们就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也就是说,他们不是损公肥私,不是惟利是图,十之五六为己,十之四五为人,就很了不起了。就是十之八九为己,十之一二为人,也是大大的好人、善人了,也会受人尊敬,受人爱戴。
    贪图私利,是人的本性;避害趋利,是人的本能。这是无可厚非的。自私自利,避害趋利,并不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甚至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吃穿而奔波,为富裕而奋斗,为地位而努力,为改变环境而拼搏,为改变命运而追求,只要手段正当,没有危害他人,有何不可?
    可怕的是,世界上,总有那么万分之一二的恶人、坏人、贪官、污吏,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私自利,惟利是图,而是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无恶不作、危害他人、危害社会。
    追逐个人利益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主要基础之一。孔子并不反对这个观点,他的理想社会并不是由禁欲主义者组成。但是,孔子也敏锐地看出,如果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一己私利为基点来行事,就会产生灾难性的恶果。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主张:“依照私利而行的人,必定会多受埋怨和怨恨。”
    我们都不会忘记领导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是怎样向世人传播他的平等思想的,让人们对他心目中的上帝五体投地。然而,当他拥有了权力后,他的自私自利却让老百姓痛苦不已。他大兴土木,奢华腐化,终于使拜上帝教成为异端邪说……老百姓依然在贫穷、疾苦中挣扎。
    人生来有向往幸福、追求富贵的权利,但为了自己的权力去侵犯他人的权力就变成了罪恶。人性中有一种恶就叫做贪婪,而这贪婪就是自私自利的源泉。
    因为贪图私利,他们把他人的一切踏在了脚下,作为通向利益的桥。迫害、谋杀、诬陷……为了这种目的,他们几乎不择手段。因为这种贪图私利,世界上出现了“宁要我负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我们不得不感叹人性的可怕。
    去掉贪图私利带来的纷纷扰扰,这个世界会以最真最美丽的形式展现在你面前。有更值得你去寻找的伟大,它的名字叫适度。
    贪图私利是人的原罪之一,既应得到宽恕,也须加以约束。它是一种动物本能,如果走了极端,失了平衡,就会产生与造物目的相反的效果,反而给自身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载舟之水亦可覆舟。
    贪欲不去  会让人走向祭坛
    在《庄子列御寇》中,这个关于祭祀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去拜会宋王,宋王赐给他车马十乘,他回来后就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说:“河上有一个穷人家,依靠编织苇席为生。他家的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一枚价值干金的宝珠,父亲对儿子说:‘用石头把这宝珠砸了吧!价值千金的宝珠,必定出自深潭中黑龙的下巴下面,你能轻易地获得它,一定是正赶上黑龙睡着了。倘若黑龙醒过来,你还想活着回来吗?’如今宋国的险恶,远不止是深潭;而宋王的凶残,也远不止是黑龙那样。你能从宋王那里获得十乘车马,也一定是因为宋王睡着了。倘若宋王一旦醒过来,你也就必将粉身碎骨了。”
    庄子这个讽刺是多么辛辣!你以为自己得到了很大的利益吗?其实那只不过是睡着了的黑龙给你的一点蝇头小利罢了,一旦它醒过来,你要遭受的说不定就是粉身碎骨的灭顶之灾!
    后来有人聘请庄子做官,庄子对于富贵看得就像浮云一样淡,他对使者说:“你见过准备用作祭祀的牛牲吗?用织有花纹的锦绣披着,给它吃草料和豆子,等到牵着进入太庙杀掉用于祭祀,再想做个没人看顾的小牛,还可能吗?”
    他对官场上的是非看得很清楚,他知道一旦去做官,也就是把自己送上了祭坛。表面上有锦衣玉食,可是一旦有了贪念,想要获取更多,便免不了贪赃枉法。而一旦贪赃枉法,便免不了做伤天害理的事。而一旦这样做了,就会泥足深陷,等到最后就是想脱身也不可能了。就算能当个清廉的官员,也有可能会遭到别的贪官的忌恨,会想方设法陷害你的。等到东窗事发被抓捕归案的时候,那也就是人头落地之时。到时候什么锦衣玉食都没有了,就算想重新过穷日子都不可能了。
    所以,为什么要为了被杀掉之前的那短短一段时光的锦衣玉食就把自己送上祭坛呢?庄子对此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拒绝了从天而降的高官厚禄。
    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有多少人能够拒绝从天而降的名利呢?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小牛披着锦绣、吃着草料和豆子的风光,但是看不到它被宰杀作为祭品的悲惨。即使是看到了,大多数人也会认为如果自己是那头牛,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厄运的。这就是人们由于利益驱动而造成的短视,也是现在弥漫在各色人群中的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行为。
    因为只注重“短期利益”,所以最终是不是会遭受被宰杀的命运,对于人们来说好像并不重要,有人说,这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朝是与非。
    也许是因为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样相信灵魂与轮回,认为只有眼前的享受才是真实的,这样也就缺少了一些道德的束缚,以前常说的“百年大计”会让他们觉得太漫长,不可思议。而过去人们常想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代人更想着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只要顾好自己就够了。
    所以,大量盲目且短视的行为屡见不鲜,不仅在是名利的追求上,还体现在人们对待生存环境上。谁都知道资源是有限的,谁都知道地球的环境在恶化,谁都知道应该珍惜水源,可是乱扔垃圾、浪费资源、抓捕珍稀野生动物、用它们的毛皮做衣服……这些行为仍频繁地上演。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知道是一回事,可是那个知道太遥远了,是明天的,明天要发生的现在看不到,所以可以当作永远不会发生。只要自己今天可以拧开水龙头不关,就有水可以用,哪里会有多余的心思去考虑自己的后代子孙是不是要生活在一个水比黄金贵的环境里呢?
    正是这种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自私、短视的行为,所以想要人们像庄子一样,清醒地意识到突如其来的名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危险,并且果断地拒绝,那真是太难了。
    见到利益就想得到,而且越多越好,这是人们通常的心理。
    在春秋末年,晋国有一个当权的贵族叫智伯。他是个名不符实的人,不仅没有智慧,而且蛮横无理、贪得无厌。智伯本来拥有很大块土地,但还平白无故地魏宣子索要土地。
    ……
展开
目录
序: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第一章 贪欲:是人生一切祸事的源头
一念贪私 便坏了一生人品
贪欲不去 会让人走向祭坛
贪欲不除 生命何以长久
贪欲虽可得 最终会失去
过了“度”就是灭亡
贪恋虚伪的欲望 毁掉一生的幸福
贪蝇头小利 惹灭国之祸

第二章 贪“财”伤德:便宜不可占尽 聪明不可用尽
钱是生活之必需 又是万恶之根源
富裕不是罪 富后须有“礼”
智者见利思害 愚人见利忘灾
财富不等于幸福
守财不施 是为钱奴
舍财积德 可获尊严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信誉第一 赚钱第二
天降横财也降魔鬼

第三章 贪“权”伤命:择高处立 就平处坐 向宽处行
盛到极致是衰败 权到高处须收敛
仕途虽繁华 淡泊诚可贵
太在乎权位者为权位所累
前车倒了千万辆 后车到此宜明鉴
夫惟不争 故无尤
居官者因清而长 因廉而久
贪欲炽盛则晚节难保

第四章 贪“名”伤神:廉者常乐无求 贪者常忧不足
贪名者终生为名所累
道德败坏皆缘于“名”
真廉无廉名 坦荡过一生
功名利禄如浮云 还是放下好
荣辱毁誉不上心 自是世间自在人
脱俗者成名 少欲者入圣
不贪是明 自损是智

第五章 贪“大”伤本: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十鸟在林 不如一鸟在手
“大”不可贪 令其自然而成
心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贪大莫忘忍小失
不因得失而悲喜
常行一直心
无欲则刚强 无私才博大

第六章 贪“逸”伤志:志以澹泊明 节从肥甘丧
吃喝也可看人品
口腹之欲是万病之源
玩物丧志,人之通愚
贪恋靡靡之音 难免身心沉沦
恣情取乐 乐极悲来
铺张浪费 越富越贫穷
赌博有可能输掉一切
懒惰懈怠使人不能自立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第七章 贪“酒”伤身:酒是穿肠毒药
断送一生唯有酒
饮酒不贪杯 心静身也安
官帽金钱 一醉丢之
是酒三分毒
酒入愁肠愁更愁

第八章 贪“色”伤情:色是刮骨钢刀
色不可贪 贪者必迷
贪美色引祸上身
错不在美色 而在于美色之好
贪色而远离贤才 则业必不长久
欲不可纵 纵则伤身折寿

第九章 贪“执”伤乐:放弃执著 便得自在
智者常乐于无求 愚者常执于不足
今日的执著 造成明日的后悔
除“执"心 则通达无碍
不执于“心” 不忘于“境”
因执著而妄想 因妄想而痛苦
当扯则扯 不要恋恋不舍

第十章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以不贪为宝度越一世
计较少拥有就多
福莫福于少事 祸莫祸于多心
知止而后得 不止而后失
心止则一切止
无为才能有为
适可而止 人生大境界
君子须三戒:戒色 戒斗 戒得
一切世间欲 悉皆归于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