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元伦理学的终结:黑尔伦理学思想研究:a study of Hare's ethic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01138
  • 作      者:
    杨志华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杨志华,男,1978年生,湖南新化人,2006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已发表的著作与论文《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合著;《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100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问题》合译;生态文明丛书一套(副主编,共12本,已出版6本);《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主编,参编或参译著作多部。予《清华大学学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大学教育》、《林业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或译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今道德处于相对主义危机之中。重新追求道德客观性是伦理学之使命。元伦理学派从道德语言和逻辑的角度来追求。黑尔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为追求道德客观性提出了一种独特方案。在元伦理学的出台就是为了克服道德相对主义的意义上,黑尔终结了元伦理学。从此,元伦理学带着一丝清晰与透亮,华丽而自然地实现实践转向。
展开
精彩书摘
    言它们是不能证明的;他不是用“直觉”来指“我们对它们的认识的方法或来源,更不是暗指(像绝大多数直觉论者那样):由于我们采取一种特殊方式或者运用某种特殊能力来认识一个命题的缘故,它就是正确的”。<br>    那么,我们又如何确定哪些事物是“目的善”呢?摩尔认为最重要的是要避免犯两种错误:一种是混淆目的与手段,这种混淆使得人们把一时一地为善的事物当做就其本身而言为善的事物;另一种是误以为整体的内在价值.等于各部分的价值之和。摩尔提出了“绝对孤立法”来避免第一种错误。所谓“绝对孤立法”就是,在确定一事物是否是目的善时,必须考虑该事物凭其本身而绝对孤立地存在时,我们是否仍能判断其为善②。这样,手段善就被排除在外了。他还提出了“有机统一原理”来避免第二种错误。这一原理就是指“一个整体的价值决不能被认为跟它各部分的价值之和相同”,或者是指“一整体的内在价值跟它各部分价值之和既不同一,也不成比例”。摩尔认为,运用这两种方法我们就能确定,“目的善”并非快乐,而是“一定的意识状态”,“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其称为人类交往的快乐和欣赏美客体的快乐”③。“对个人的热爱和美的享受包含我们所能想象的一切最大的、显然最大的善”④,在摩尔看来这是一个真理。获得了这个真理就为解决道德分歧找到了一个客观可靠的基础。<br>    如上所述,这个问题的第三个层次可以表达为,哪些事物作为原因与就其本身而言是善的东西有关,哪些行为是我们应当做的,也就是外在善或手段善问题。至于这类问题,摩尔认为“它的任何答案都是能够予以证明或反证的——当然,其真理性和谬误性与如此多的不同考虑有关,以至于使得获致盖然性就非常困难,而获致确定性实不可能”⑤。之所以这么认为,是由于摩尔认为“作这类证明和反证既必须、又唯一适切的那种证据是能够精确加以确定的”⑥。这样的证据在摩尔看来由两种命题组成,一种是关于所讨论行为的效果的真理(因果关系真理);另一种是关于什么是内在善的真理,这类真理在摩尔看来是一类自明的伦理学真理。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道德相对主义与伦理学的两次转向<br>第一节 道德相对主义与元伦理学的兴起<br>一、道德相对主义作为时代特征<br>二、相对主义:美德伦理学之解决思路及方案<br>三、相对主义:元伦理学之解决思路及方案<br>第二节 元伦理学的终结与实践转向<br>一、黑尔的学术出发点和理论发展线索<br>二、黑尔在什么意义上终结了元伦理学<br>三、黑尔与元伦理学的实践转向<br><br>第二章 传统伦理学理论为何陷入相对主义<br>第一节 伦理学理论之元伦理学派理解<br>一、什么是伦理学理论——元伦理学派之回答<br>二、恰当的伦理学理论之基本特征<br>第二节 伦理学理论分类<br>一、描述主义与非描述主义<br>二、描述主义分类<br>三、非描述主义分类<br>第三节 传统伦理学理论为何陷入相对主义<br>一、自然主义为何陷入相对主义<br>二、直觉主义为何陷入相对主义<br>三、走向理性主义的非描述主义<br><br>第三章 普遍规定主义与道德客观性<br>第一节 传统伦理学理论批判<br>一、自然主义批判<br>二、直觉主义批判<br>三、情感主义批判<br>第二节 普遍规定主义<br>一、普遍规定主义之建构方法<br>二、规定主义<br>三、普遍主义<br>四、普遍规定主义与各种伦理学理论之关系<br>五、异议与反驳<br>六、普遍规定主义:自由与理性的统<br>第三节 普遍规定主义与道德客观性<br>一、普遍规定主义如何避免相对主义<br>二、客观性与合理性<br>三、普遍规定主义之为理性主义<br><br>第四章 普遍规定主义道德推理理论<br>第一节 普遍规定主义之实践相关性<br>一、对元伦理学形式化之非议及辩驳<br>二、伦理学理论之实践相关性<br>三、普遍规定主义之实践相关性<br>第二节 普遍规定主义道德推理理论<br>一、解决实际道德问题之方法及步骤<br>二、“四重道德论证法<br>三、四重道德论证法之特点、实质及意义<br>第三节 四重道德论证法之应用<br>一、双方不同偏好冲突之情形<br>二、多方偏好冲突之情形<br>三、走向功利主义<br><br>第五章 偏好功利主义<br>第一节 功利主义概说<br>一、功利主义之基本原则及特征<br>二、功利主义类型<br>第二节 偏好功利主义之基本原则及特征<br>一、功利即偏好之满足<br>二、可普遍化原则<br>三、基于普遍规定主义的偏好功利主义<br>第三节 偏好功利主义与幸福(快乐)功利主义<br>第四节 偏好功利主义与康德主义<br>一、形式方面与实质方面<br>二、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之理解<br>三、对康德“绝对命令”之功利主义解释<br>四、康德为什么没有成为功利主义者<br>第五节 偏好功利主义与行为功利主义及准则功利主义<br>一、行为功利主义与准则功利主义<br>二、普遍性与一般性<br>三、道德思维之直觉层面与批判层面<br>第六节 对偏好功利主义之异议及辩护<br>一、偏好如何比较<br>二、从忠诚出发对偏好功利主义之异议<br>三、从权利出发对偏好功利主义之异议<br><br>第六章 偏好功利主义与道德一致<br>第一节 道德冲突与一致<br>一、道德冲突之实质<br>二、道德冲突与道德思维两层面<br>三、解决道德冲突的两种方法<br>第二节 解决道德冲突的偏好功利主义方法<br>一、权利冲突问题<br>二、堕胎问题<br>三、关于环境保护的道德冲突问题<br>第三节 限度<br>一、偏好功利主义与单纯理想冲突<br>二、偏好功利主义与“优先性<br><br>第七章 元伦理学终结了吗?<br>一、对道德相对主义危机的元伦理学解决方案<br>二、为什么是对道德相对主义危机的元伦理学解决方案<br>三、黑尔元伦理学方案解决道德相对主义的危机的限度<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