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本性理论:逻辑与认识论:the logic and epistemolog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6096
  • 作      者:
    (美)乔治?J. E. 格雷西亚(Jorge J. E. Gracia)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旨在提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不仅相关于文本的本质,也相关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
  被言说的词语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隐秘力量,当教诲从言说者的口中直接传向徒的耳朵时,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印象深刻。-《哲罗姆》
  图画看似充满活力,但如果你向它们发问,得到的却总是一片庄严的沉默,被书写了的言语同样如此。-苏格拉底《斐多篇》
展开
作者简介
  乔治·J·E 格雷西亚是美国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哲学系的杰出教授,在哲学史尤其是在中世纪哲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同时又是英美解释学领域的代表性人物,而本书就是他的最重要的解释学著作之一。
展开
内容介绍
  是人类经验最常遇到的对象之一。实际上,诸种文化和文明的基础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文本构成的。文化包括人类社会发展起来的、使其自身适应并处理所处环境的一切东西。宗教、艺术、科学、哲学、道德、价值观、法律、组织机构、技术、语言等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明是复杂的文化,在文明中,一种将知识和信息保存下来并传递给后世的可靠方式得以发展起来。无论是文化还是文明都依赖于文本,因为正是文本构成了大多数知识和信息借以传递和存储的种种手段。不过,文化可以只依赖于口头文本,文明却还要依赖于笔头文本。同借助于口头文本所可能实现的知识和信息的传递相比较,借助笔头文本所实现的这种传递更伟大、更准确,持续的时间也更久远,并由此使文明趋于精巧和复杂。笔头文本直到现在仍是文明的构造材料。至于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笔头文本是否能在将来依然如此,我们现在作出回答还为时过早。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却是明确的,那就是文本在文化和文明中一直扮演着并将继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文本的逻辑
  1、内涵
  本章旨在回答这一问题,即什么是文本。本章旨在通过提出一个为文本性概念提供内涵分析的文本定义来回答这一问题。文本的定义是任何一种文本性理论的基石,因为它不仅会阐明文本性概念本身,还有助于澄清与此相关的其他哲学问题。而且,我所提出的定义,将有助于阐明导言中提到的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它将指明一种用来解决以互不相容的方式思考文本所带来问题的方法。因而,我们将揭示为什么文本总是根据那些称谓(例如,意指文本既是物理实体又是非物理实体的称谓)而被提及的原因,并将表明这些称谓既不意味着文本的性质是互不相容的也不意味着我们是用一种不一致的方式来思考文本。
  发现一个恰当的文本定义绝非易事,这不仅因为文本具有复杂而独特的性质,还因为人们已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文本概念,近年来情况尤其如此。有两种讨论文本定义的程式:一种是从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定义,然后对该定义的意义和含意(implication)进行分析;另一种是从讨论提出一个定义所包含的问题开始,沿着这种方式考察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直到形成一个可接受的定义。第一种程式的主要优点是清晰性-因为它预先给出了所赞成的定义,从而提供了一个引导后续讨论的坐标。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
序言
导言:问题
一、问题的一般特征
二、总体纲要
A、文本的逻辑:内涵、外延和分类法
B、文本的认识论:理解、解释和可辨识性

第一部分 文本的逻辑
1、内涵
一、文本定义的组成要素
A、构成文本的实体(ECTs)
B、符号
C、特定的意义
D、意向
E、选择和排列
F、语境
二、文本的约定性
三、结论

2、外延
一、文本与语言
二、文本与人造物
三、文本与艺术客体
四、文本与作品
五、结论

3、分类法
一、形态分类
A、现实文本
(1)历史文本
(2)当代文本
(3)中间状态的文本
B、意向文本
C、理想文本
二、功能分类
A、语言功能
(1)信息文本
(2)指示文本
(3)表达文本
(4)评价文本
(5)执行文本

B、文化功能
(1)法律文本
(2)文学文本
(3)哲学文本
(4)科学文本
(5)宗教文本
(6)历史文本
(7)政治文本
(8)教育文本
(9)忏悔文本
(10)娱乐文本
(11)启示文本
(12)备忘文本
(13)文本的其他功能范畴
三、结论

第二部分 文本的认识论
4、理解
一、理解VS意义
二、理解的数目
三、理解与文本的同一性
四、理解的限度
A、意义的限度
(1)意义中的本质差别与偶然差别
(2)意义与意义的含义
(3)意义与意向

B、确立意义限度的各种因素
(1)作者
(2)读者
(3)语境
(4)社会
(5)语言
(6)文本
(7)文化功能
C、文本理解的限度
D、对文本的理解不同于历史作者理解的合理性
V、理解的真值与客观性
五、结论

5、解释
一、解释的本质和本体论地位
二、解释者的两难境地与解释的功能
A、历史的功能
B、意义的功能
C、含义的功能
三、解释的类型:文本解释vs、非文本解释
四、解释的数目、真值与客观性
A、文本解释的问题
(1)数目
(2)真值
(3)客观性和主观性
B、非文本解释的问题
五、解释的理解、意义与解释
六、结论

6、可辨识性
1、我如何知道一个事物是文本?
二、我如何知晓一个文本的意义?
三、我如何能确信自己知道了一个文本的意义?
A、文本理解中的预期行为和确定性
B、几种异议
C、传统在文本的可辩识性中的作用
四、结论
结语:文本性理论-逻辑与认识论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