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松涉是战后日本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任东京大学教授期间,曾因发表的诸多论著而引起社会关注。然而,使广松涉这个人物变得最出名的事件,还是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初席卷日本全国的学生运动。这是一个不仅在日本,甚至在欧美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的时代。青年们怀着满腔热情加入反战运动,同国家和大学展开对决,梦想并期待着属于他们的崭新社会和文化的诞生。尽管这场激烈的运动在遭遇到挫折之后逐渐转变为一场脱政治、反政治的潮流,并且,今天的日本最终陷入了政治沙漠的状态。然而,就在三四十年前,日本曾置身于一个火热的政治时代之中。
广松涉正是带着他独自的理论、独自的马克思主义解释观点,英姿飒爽地登上了文化和理论舞台,活跃在那个火热的年代。虽然,他大量使用中文和德语的艰涩文体给人以不协调感,但另一方面,其大胆且尖锐的措辞深受广大激进青年的欢迎,这或许也与他的浪漫主义情怀有关吧。他的影响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物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时事政治学等诸多领域,“物象化”、“四肢构造”等独特的广松用语也被广泛使用。可以说,对某些学生而言,广松涉的登场与稍早前的吉本隆明并列,称得上是战后思想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大事件。
那么,究竟是广松理论的何种特质如此地吸引当时以学生为中心的青年人的呢?广松理论的核心,一言概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对近代所进行的批判。所谓近代,尽管内容丰富多彩,但对广松而言,它的中心便是资本主义这个人类史的宿命,以及与之的关联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对事物的看法。其中,哲学家广松涉的理论目标是近代这个时代中特有的对事物的看法,即所谓的“近代世界观”。他以“主观与客观的分离”和“机械论式的合理性”、“原子论”等作为其中心特征,同时也为能提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理论依据而奋斗不息。“关系的第一性”、“交互主体性”以及“物象化论”等等用语中包含的正是这些内容。广松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了他的独特思想。
其一,是用于证明他的这种观点也曾存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当中的实证性研究。在广松闻名世界的文献学业绩中,包括将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与恩格斯书写的手稿——《德意志形态》,根据两人的笔迹进行重新编辑整理的如此繁琐的作业。这是一项为了更明确地阐明自己命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存在着超越近代思维的崭新的关系论式的思维方式的战略性工作。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在着眼于出自于《资本论》的“物象化”概念,细致剖析经济“价值”得以成立的理论机制的同时,也对旧有的马克思经济学定论提出了异议,大胆地做出了新的解释。用广松的话来说,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虽然早已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但至今为止的马克思主义各流派以及研究者们却并未发现其决定性的质的转变。广松之所以被称为新左翼的代表理论家的原因正缘于此。
另一条途径是,他将克服主客二元式思维方式的这种近代世界观批判的源于关系主义的基本论题,在各学术领域中进行广泛地应用和证明。这项工作开始于哲学中的认识论,涉及包含发达心理学和意义论在内的语言行为论、社会学中的作用行为论,以及物理学中的相对性理论等领域。其高度的理论水准在各专业领域中获得了各自相应的反响。特别是,他在尝试对业已受到列宁批判的马赫哲学进行“平反”的同时,提出了相对性理论与自己的哲学理论的关联等,这些可以说已经超越了哲学的范畴,对物理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其多彩的理论活动中,尤其是在认识论领域中他很早就提出的“共同主观式四肢构造”构想,不仅已成为联系其他领域的原创性理论,并在可称之为广松毕生事业的巨著《存在与意义》中得以结晶。
尽管,广松庞大的学术业绩的详细内容业已通过岩波书店出版的《广松涉著作集》(共十六卷)和增补版(情况出版社的《广松涉集》,共六卷)中得到展示,读者可以直接参考。然而,与他著作等身的庞大的学术研究业绩相比,讲述广松本人的性格及其个人史的资料却少之又少。虽然,广松有时会受杂志和报社等之邀写一些小随笔介绍自己的生平,但那些不仅数量少,并且内容多为断片,并且还有所克制和保留(这些随笔在广松去世后经小林昌人编辑,由岩波书店以《哲学小品集》为题出版发行)。
恐怕,这也与广松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活跃在政治运动第一线有关。广松成长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日本左翼运动最高涨的时期,加之官方十分严酷的镇压,对第一线的革命家而言,显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意味着放弃革命和堕落、失败。尽管这种政治紧迫感在今天已经风化消散,但对于那个时代下的那种心理我们应该具有更为敏感的感受性,否则,历史不会告诉我们任何事。反过来说,正因为如此,背负着那种时代性的人临终之前决意吐露自己的过往,其意义极其重大并且珍贵。阅读本书的读者,可以通过广松涉本人的声音,了解这位传奇人物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出生成长,又是怎样在与时代的抗衡中展开其一生的。也许,你会微笑着发现隐藏在那严肃的哲学面貌下的“不良少年”,或是为他那无法逃避的境遇掬一把同情的眼泪。思想由人创造,任何时代都不会有无人的思想存在。
本书不仅是为那些想了解广松涉其人、其运动经历的人们而作的。无论你怀抱何种思想,拥有怎样的政治体验,本书作为一个人终其一生及其热情而留下的青春记录,特别献给那些当下正享受着自己的青春的人们。如果现在你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你会作何感想,又能对他说些什么呢?这也是编者自身进行采访时所抱有的一个想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