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朱熹诗教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61104
  • 作      者:
    王倩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在本书中,作者首先梳理了由先秦到宋代儒家“《诗》教”的发展历史,从而将朱熹的“《诗》教”思想放到一个大的专业背景中加以研究。
  本书从教材的角度,将朱熹的《诗集传》与《毛诗》、欧阳修的《诗本义》、王安石的《诗经新义》等代表性的《诗》教教本作了深入的比较,以凸显其特征。
展开
内容介绍
  《朱熹诗教思想研究》以儒家“《诗》教”史为背景,从教育史的角度,对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的“《诗》教”思想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朱熹的《诗经》研究与《诗经》传授的关系,对朱熹既集前代大成,又进一步开拓创新的特点作了深入发掘,并展示了宋代“疑经辨古”思潮的风貌,以及宋儒集成创新的精神;其次,对代表朱熹“《诗》教”思想的《诗集传》,从经学教材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朱熹“《诗》教”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是对朱熹教育思想研究的拓展,也是对中国传统经学教育研究的深化,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学术空白。同时,也帮助人们具体、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给予今天的教育探索以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诗序》中的这些问题,在朱熹看来,主要是由于在解诗方法上固执美刺造成的,所以他进一步驳斥了汉儒以美刺说《诗》的方法论:“大率古人作诗,与今人作诗一般,其间亦自有感物道情,吟咏情性,几时尽是讥刺他人?”“《诗小序》全不可信。如何定知是美刺那人?诗人亦有意思偶然而作者。”
  但是朱熹并未完全抛弃《诗序》,他对其中与自己的“《诗》教”原则不抵触的内容,确实是慨然而取之。据莫砺锋教授统计,“《诗集传》采取《小序》说的诗篇约占《诗经》总数的四分之一强”。
  尤其汉代以来的章句训诂,朱熹十分重视,《四库全书总目》说他“至于诗中训诂,用毛、郑者居多”,是就《诗集传》对毛传、郑笺以及孔疏的继承而言的;据当代学者考察,《诗集传》“有很多地方的字句训诂全部采取毛、郑之说”,尽管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对诗义的理解迥然不同;遇到毛、郑歧义,《诗集传》就择善而从。只是当传、笺有明显的错误或者是缺乏依据时,《诗集传》才加以修正或摒弃不用。
  相比之下,吕祖谦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尊《序》的,主要是他不但不曾像朱熹那样旗帜鲜明地反《序》,而且在《吕氏家塾读诗记》中给予了《诗序》以重要的地位。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言
一 “《诗》教”内涵流变
二 “《诗》教”研究概述
第一章 朱熹“《诗》教”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积淀期
一 思想文化背景
二 确立成圣追求
三 文学观念转变
第二节 矛盾期
一 思想认识的飞跃
二 与吕祖谦的切磋
三 自家体会出的矛盾
第三节 创新期
一 对欧阳修“求诗本义”思想的借鉴
二 从《诗集解》到《诗集传》
三 不用束景南分期的理由

第二章 朱熹“《诗》教”观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儒家“《诗》教”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 经学教育的演进
二 儒家“《诗》教”观的基本架构
三 先秦至唐代《诗经》教本的发展
第二节 朱熹“《诗》教”观的思想基础
一 诵诗者必达于政的教育目的观
二 “道心”御“人心”的教化理路
三 “《诗》本性情”的“《诗》教”动力
四 经学教育的研究经验

第三章 朱熹“《诗》教”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诗》教”旨趣
一 朱熹“正性情”的“《诗》教”旨趣
二 相关观点辨析
第二节 《诗集传》作为“《诗》教”教材的基本特征
一 “以诗说《诗》”的解诗原则
二 “章句”与“义理”相统一的体例特征
第三节 “《诗》教”方法论
一 从“读书法”到读《诗》法
二 以“涵泳”为中心的读《诗》法
三 治学与教学相统

第四章 朱熹“《诗》教”思想在元明清三朝的影响
第一节 理学教育在元、明、清三朝的演变
一 元代:少数民族对先进文化进行选择的结果
二 明代: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要求
三 清代:汉化与统一思想相遇合的必然
第二节 《诗集传》的命运沉浮
一 自问世至元代列为法定科举教科书——初入佳境
二 自元至明前期——一本独尊
三 自明代中、后期至清初——沉浮跌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