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庄中的名言智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83516
  • 作      者:
    南怀瑾讲述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读《老庄中的名言智慧》,听南先生深入浅出充满睿智地解释老庄中的名言智慧,将引领读者轻松喜悦地进入《老子》和《庄子》的境界,获取人生的智慧。

展开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年-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展开
内容介绍

  南怀瑾先生一九一八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先生长期精研国学,读书数十万卷,于儒、道、佛皆有精湛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诸学,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宗师,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声望。 《老庄中的名言智慧》分别选自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庄子諵譁》两书。读者可通过南先生深入浅出充满睿智的解释,轻松喜悦地进入《老子》和《庄子》的境界,汲取其中的菁华,获得人生的智慧。
  《老子》和《庄子》都是中国文化哲学、政治思想的源头之一,文字洒脱、精意迭出,其中大量简朴而充满智慧的话语,在国人口头和笔下早已成为名言警句。本书从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庄子諵譁》中精选出来,南先生深入浅出充满睿智地解释老庄中的名言智慧,将引领读者轻松喜悦地进入《老子》和《庄子》的境界,获取人生的智慧。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老子》中的名言智慧
  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无论后世哪一种宗教,或教育哲学,都会树立一个美和善的架构(标的)。
  殊不知变生于定,二由一起。
  凡是人为所谓的美与善的道,一落痕迹,早已成为不善不美的先驱了。
  故老子说:“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说: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这就是说明真是天纵睿知的人,决不轻用自己的知能来处理天下大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有与无,是彼此互为因果,相生互变的。
  它的重点,在相生的这个“生”字。
  难与易,本来互为成功的原则,它的重点在难易相成的这个“成”字。天下没有容易成就的事,但天下事当在成功的一刹那,是非常容易的。
  而且凡事的开始,看来都很容易,做来却都太难。
  但“图难于易”,却正是成功的要诀。
  人生的遭遇,成功与失败,吉、凶、祸、福,都有它的原因,真有智慧的人,要知道它的原因,不需要烦恼,不需要忧愁。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高与下,本来就是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的。
  它的重点,在相倾的这个“倾”字。
  高高在上,低低在下,从表面看来,绝对不是齐一平等的。
  但天地宇宙,本来便在周圆旋转中。
  凡事崇高必会倾倒,复归于平。
  即使不倾倒而归于平,在弧形的回旋律中,高下本来同归于一律。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音与声相和,才构成自然界和谐的音律,因此又有“禽无声,兽无音”的说法。
  前与后,本来是相随而来,相随而去,没有界限的,无论是时间的或空间的前后,都是人为的界别。
  它的重点,在这个相随的“随”字。
  前去后来,后来又前去,时空人物的脚步,永远是不断地追随回转,而无休止。
  总之,老子指出无论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现象界的种种,都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
  没有绝对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
  因此,他教人要认识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不执着,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为而无为。
  所以他便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处无为之事”——
  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应为。
  做过了,如雁过长空,风来竹面,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胸中。
  功成而弗居
  我们做人处世,要效法天道。
  “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尽量地贡献出来,而不辞劳瘁。
  但是自己却决不计较名利,功成而弗居为己有。
  这是禀承天地生生不已、长养万物万类的精神,只有施出,而没有丝毫占为己有的倾向,更没有相对地要求回报。
  人们如能效法天地存心而做人处事,这才是最高道德的风范。
  如果认为我所贡献的太多,别人所得的也太过便宜,而我收回的却太少了,这就是有辞于劳瘁,有怨天尤人的怨恨心理,即非效法天道自然的精神。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我们要确定欲是什么?
  广义的欲,便是生命存在的动力,包括生存和生活的一切需要。
  狭义的欲,一般说来,都是指男女两性的关系和饮食的需求。
  也许有人会说,人欲正是可爱的动力,人类如果没有占有支配的欲望,这个世界岂不沉寂得像死亡一样没有生气吗?
  是与非,真难说。但转个方向来看,这正反映了老子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说法吧!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反而使人们更尊敬,更体认自然的伟大。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消极地避免争利的后果。
  名与利,本来就是权势的必要工具,名利是因,权势是果。
  权与势,是人性中占有欲与支配欲的扩展。
  虽是贤者,亦在所难免。
  司马迁所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为不易的名言。
  固然也有人厌薄名利,唾责名利,认为不合于道。
  但“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呢?
  虚其心,实其腹
  老子所讲的“虚其心,实其腹”是修养上的真实功夫,绝对是真有其事。
  但它的先决条件,便是从无欲虚心入门。
  一个人,如真能做到“离情弃欲”,心如止水澄波,那么,自然而然就可达到吕纯阳“百字铭”的修养境界了——养气忘言守,降心而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覆,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事实上,难就难在无欲与虚心。
  正因为不能无欲,因此老子才教人一个消极的办法,只好尽量避免,“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能够利用消极的办法做到也就不错。
  然后再求虚心,自然可以充实内体。
  养之既久,也就自然可以“弱其志,强其骨”了。
  人类是很矛盾的生物,在道理上,都是要求别人能做到无欲无私,以符合圣人的标准。
  在行为上,自己却总难免在私欲的缠缚中打转。
  挫其锐,解其纷
  从个人修养来讲修道的基本,首先要能冲虚谦下,无论是炼气或养神,都要如此,都要冲虚自然:永远不盈不满,来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纳新,流存无碍而不住。
  凡是有太过尖锐,特别呆滞不化的心念,便须顿挫而使之平息。
  倘有纷纭扰乱,纠缠不清的思念,也必须要解脱。
  至于气息与精神,也须保养不拘,任其冲而不盈。
  如此存养纯熟,就可以和合自然的光景,与世俗同流而不合污,自掩光华,混迹尘境。
  此心此身,应始终“冲而用之或不盈”。
  一切不为太过、太甚。
  此心此身,仍然保合太和而澄澄湛湛,活活泼泼,周旋于尘境有无之间。
  能够做到冲虚而不盈不满,自然可以顿挫坚锐,化解纷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并不一定厚待于人类,而轻薄了万物。
  只是人类予智自雄,自认为天地是为了人们而生长万物。
  人,自称为万物之灵。
  其实,人们随时随地,都在伤害残杀万物。
  假如万物有灵,一定会说人是万物的最大毒害。
  其实,天地无心而平等生发万物,万物亦无法自主而还归于天地。
  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是说天地并没有自己立定一个仁爱万物的主观的天心而生万物。
  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归于还灭。
  假如从天地的立场,视万物与人类平等,都是自然的,偶然的,暂时存在,终归还灭的“刍狗”而已。
  可知真正有道的圣人,心如天地,明比日月,一切的所作所为,自视为理所当然,义所当为的事,便自然而然地做了。
  并不一定因为我要仁爱于世人,或我要爱护于你,才肯去做。
  如果圣人有此存心,即有偏私,即有自我,已非大公。
  既然有所作为,就不免保存了一面,而有所伤害到另一面了。
  残杀天下而为我,决不可为。
  而杀一以儆百,亦等于杀百以存一的同是杀心,亦义所不忍为。
  那么,圣人而要救世,就只有自杀以救天下吗?
  自杀既不能救天下,天下亦非残杀可救得了!
  所以老子希望人们真能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则而存心用世,不必标榜高深而务求平实,才说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名言。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乃是教人只说所当说的,说过便休,不立涯岸。不可多说,不可不说。
  言满天下无口过,才是守中的道理。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得道的圣人能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处事,去掉自我人为的自私,把自己假相的身心摆在最后。
  看来像是外忘此身而不顾自己,其实是自己把自己身存天下的最好安排。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一个人,真能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那么,天赋人生,已够充实。
  能够将生命原有的真实性,善加利用,因应现实的世间,就能优游余裕而知足常乐了。
  如果忘记了原有生命的美善,反而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扩展欲望,希求永无止境的满足,那么,必定会招来无限的苦果。
  还不如寡欲、知足,就此安于现实,便是最好的解脱自在。
  现实人生中的人们,若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现实、最大的幸福。
  在动态中,愈动而愈出,永无有穷尽的一点。犹如数理在开发中。
  同样的,人世间的是非纷争,也是愈动而愈有各种不同方面的发展,并无一个绝对的标准——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上善若水
  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像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
  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正平衡,“正善治”。
  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合,“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一代交替一代,谁又能不自然地退出生命的行列呢?
  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2能守一个人如果已经把握有锋锐的利器,但却仍然不满于现状,反要在锋刃上更加一重锐利,俗谚所谓“矢上加尖”,那么原有的锋刃就很难保了。
  这是形容一个人对聪明、权势、财富等等,都要知时知量,自保自持。
  如果已有聪慧而不知谦虚涵容,已有权势而不知肥遁退让,已有财富而不知适可而止,最后终归不能长保而自取毁灭。
  凡是有太过尖锐、特别呆滞不化的心念,便须顿挫而使之平息。

  ······

展开
目录
上篇:《老子》中的名言智慧
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功成而弗居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虚其心,实其腹
挫其锐,解其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上善若水
揣而税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下篇:《庄子》中的名言智慧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越俎代庖
大而无用
槁木死灰
师心自用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朝三暮四
秋毫之末
存而不论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大仁不仁
大廉不赚
大勇不忮
止其所不知
一问三不知
孟浪之言
生有涯而知无涯
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无用之用
德有所长,形有所忘
庄周梦蝶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
技进乎道
官知止而神欲行
刀刃若新发于硎/游刃有余
怵然为戒/踌躇满志
人之貌有与也
神虽王,不善也
遁天倍情,忘其所受
安时处顺,哀乐不入,谓之县解
薪尽火传
道不欲杂
存己而后存人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绳墨之言
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
内直外曲
与天为徒与人为徒
听之以气
寡不道以欢成有德者能之
安之若命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
以巧斗力
忿设无由,巧言偏辞
兽死不择音
无迁令无劝成
乘物游心
螳臂挡车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意有所至爱有所亡
肝胆楚越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受命于天
鉴明则尘垢不止
自状其过
游于羿之彀中
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俪然而往,俪然而来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死生,命也
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藏舟难固
撄而后成
莫逆之交
安时处顺
忘其肝胆,遗其耳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