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子十日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629107
  • 作      者:
    刘康德,张锦波,张锋宾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老子十日谈》以通俗性、知识性为特点,以一日一谈为形式,全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如“老子其人其书”、“老子道论”、“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绝学无忧”、“小国寡民”等等,以及老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老子思想的来龙去脉,以进一步理解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日 老子其人其书——既“模糊”又“清晰”的老子与《老子》<br>    一、老子其人<br>    最早对老子形象作素描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中特别为老子作传,全文不长,我们不妨全文录下。《史记》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说:<br>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br>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艚。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br>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br>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br>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br>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日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br>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br>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br>    因为是素描,总有其不清晰的地方,司马迁在这段不长的文字中用了不少“或日”就充分说明老子形象有模糊处,如“或日老莱子亦楚人”,“或日儋即老子,或日非也”,“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所以难怪后人会有“模糊的老子”的看法,这大概与当时孔子称“老子犹龙”相一致的。<br>    (一)模糊的老子<br>    因为“模糊”,所以会有对老子的称谓、姓氏、名字、出身、仕宦、生卒年代的不同考证和解释。<br>    如对老子的生卒年代,《广弘明集》卷一《元魏孝明召佛道门人论前后》就煞有介事地说:“(老子)当周定王即位三年乙卯之岁,于楚国陈郡苦县厉乡曲仁里、九月十四日夜子时生。至周简王四年丁丑岁,事周为守藏史,简王十三年迁为太史。至顿王元年庚辰岁,年八十五,见周德凌迟,与散关令尹喜西入化胡。”<br>    而今人潘雨廷先生则在《史记·老子列传》疏释中作这样的解释:“由‘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二句,可考证老子之时代。所谓‘见周之衰’当有事实,合诸孔子之时代背景,可深信其‘衰’指周景王之死(前520年),周景王爱子朝,未及立而死。国人立长子猛,为子朝攻杀,是谓悼王。晋人为立匄,是谓敬王,尚不得入而居于狄泉。于敬王四年(前516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此兄弟争立事,似不必介意,然有关周之典籍,由王子朝奉以奔楚,此典籍本当为老子所掌管,经此变乱而不在周。东周自敬王起,的确进一步衰落,老子‘乃遂去至关’。由是考核孔子之见老子,必当在景王晚年,年三十岁左右。三十二岁而景王死,周室即乱,其后老子亦去周至秦,故孔子不可能再见老子。老子之年纪,亦可与孔子相比而知其大概。老子在景王时已‘居周久之’,又知其弟子老莱子与孔子同时,则老子较孔子长一辈无疑,年纪似当长三十至四十岁,约于七十岁左右‘遂去至关’,亦合‘居周久之’之情况。今假定王子朝奔楚之年老子为七十岁,乃生于周简王元年(前585年),较孔子长三十四岁。”而孙以楷先生则认为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br>    而对于老子的出身,同样有不同的说法。出于李姓唐王朝视老子李耳为先祖,《新唐书》卷七十《宗室世系上》作如此的梳理和解释:“李氏出自赢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邑于苦县。五世孙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br>    这段史料使我们知道,老子李姓原出于理官,“理”、“李”相通;还使我们知道,老子祖上原本为官,所以老子出身贵族,能够在周王朝做官,掌管国家礼仪图书之类的工作。<br>    然而,就是这老子的出身,在有些人的眼里,也并不如此,如唐朝释法琳在对唐太宗的陈述中就认为老子出身低微:“老聃父姓韩名虔,字元卑,癃跛下贱,胎则无耳,一目不明,孤单乞贷,年七十三无妻,遂与邻人益寿宅上老婢……野合怀胎而生老子。”<br>    法琳同时还在《辨正论》中否定老子李姓:“李氏之兴,起于聃也,自聃之前,未有李姓,唯氏理焉,以树下生,乃称李氏。老子之子名宗,仕魏文侯,盖春秋之末,六国时人也。文王之世,既无李姓,何得有聃,出为周师?年代参差,无的依据。”更有甚者,法琳还对老子的形象作如此描绘:“老子鼻隆薄,头尖,口高齿疏,眼睐耳撼,发苍黧色,厚唇长耳”(《辨正论》)。最后法琳指出:“其状如此,岂比佛耶!”因为“如来身长丈六,方正不倾,圆光七尺,照诸幽冥”(《辨正论》)。<br>    这些尽管已是佛道之争,但也因为老子确有模糊处,可以被人发挥想象,产生歧义引发争论。<br>    又如对老子的名字,就一个“老聃”就引起人们不同的解释。如成玄英在《庄子疏解》中说:“老君即老子也。姓李,名耳,字伯阳,外号老聃”,认为“老聃”只是“外号”。而郑玄则认为“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礼记·曾子问》),认为古代寿命长者为“老聃”。更有甚者,认为“聃”字意为耳长而大,因为《说文解字》说到“聃,耳曼也”,“曼”就是长大的意思,所以老子号“聃”,是因为老子的耳朵长而大。如钱穆先生在《庄老通辨》中就这样认为的,并还有意将“李耳”与之相联系。<br>    而对于老子的姓氏,又认为“老子”就是指“老氏”,也有认为“老”和“李”都是“老子”的姓氏……<br>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纷纷纭纭,热闹非凡,原因当然还是在于老子有模糊处,值得人们揣摩研究。<br>    还因为“模糊”,所以会有人对老子、老莱子、老彭、周太史儋等人关系的考证和解释。<br>    如老子与老彭的关系,程树德就在《论语集释》中视老子与老彭为一人,他在《论语集释》卷十三《述而上》中说:“邢昺《疏》:(老彭)一云即老子也。此其说盖据《世本》、《史记》。《世本》云:‘彭祖姓篯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而《史记·老子传》曰:‘周守藏室之史也。’又《张汤传》:‘老子为柱下史。’以此参证,知其为一人也。”当然也有人认为老彭(彭祖)是老子的先祖……<br>    又如老子与老莱子、太史儋的关系,有人就认为老子就是老莱子,如钱穆就在《先秦诸子系年》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认为老子就是老莱子,而且老莱子就是《论语》中的荷蓧丈人。也有人认为“太史公所举之老聃、李耳、太史儋、老莱子,皆老子”,“老子”是老聃、李耳、老莱子、太史儋四个人的共名。<br>    同样又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老子、老莱子为二人,老子也不是太史儋。<br>    诸如此类,同样在于老子有模糊处,引发好奇尚异的学者争相研究。<br>    老子的模糊处还引发人们对老子身份的无限引申。如汉刘向在《列仙传》中就将老子列为一位可以保佑民众的神仙。而随着道教的形成,老子则被进一步引申神化,如《太平御览》卷一就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而《魏书·释老志》就更将老子说成是一位变化多端、长生不死的神仙:“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br>    这些人的造神运动固然与老子哲学中的“道”有关,但老子本身的模糊处给了他们可以发挥的想象空间。<br>    ……
展开
目录
    第一日 老子其人其书——既“模糊”又“清晰”的老子与《老子》<br>    一、老子其人<br>    二、老子其书<br>    第二日 十字道与一通道——老子“道”论<br>    一、站立在“十字道”上的老子<br>    二、行走在“一通道”上的老子<br>    第三日 道法自然——老子的天道观与形上智慧<br>    一、何为“自然”<br>    二、道以自然为宗<br>    三、天道自然‘<br>    四、人法“自然”<br>    第四日 有无相生——老子的辩证之思<br>    一、相反者相成<br>    二、反者,道之动<br>    三、弱者,道之用<br>    第五日 绝学无忧——老子的反智主义倾向<br>    一、“智”的两种含义<br>    二、为学与为道<br>    三、由“朴散为器”到“复归于朴”<br>    四、反智的当代意义<br>    第六日 小国寡民——老子的治国理念<br>    一、小国寡民<br>    二、无为之治<br>    第七日 “言”与“不言”之间——老子的语言观<br>    一、不言<br>    二、正言若反<br>    第八日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的礼学思想<br>    一、作为礼学大师的老子<br>    二、老子对“礼”的双重态度<br>    三、老子礼学思想对后世儒道两家的影响<br>    第九日 兵强则灭——老子的军事思想<br>    一、老子的军事思想<br>    二、老子与兵家<br>    第十日 老子之后的老子——老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br>    一、老子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影响<br>    二、老子思想在秦汉时期的影响<br>    三、老子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br>    四、老子思想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影响<br>    五、近代以来的老子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