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按语来看,他认为扬雄善恶混之说“实本世硕”。可是王充在《论衡·本性》篇说“唯世硕、公孙尼子之徒,颇得其正”,对于扬子则说“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显然认为世硕、扬雄的人性论有较大的差别,而不是相同的。设若王充之说有所本据,那么这里必须对世硕与扬雄的人性主张作出区别。扬雄人性善恶混的主张,即使按照司马光“善至多而恶至少,则为圣人;恶至多而善至少,则为愚人;善恶相半,则为中人”的论说将人性划为三品,然而不仅他对于圣人、愚人、中人划分界线不甚确定,从而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性,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扬子三品的人性皆是善恶杂处于心的,不可能有所谓至善(纯善)与至恶(纯恶)的人性划分。而这一点,与王充的人性论正有着根本的不同。王充主要根据禀气的厚薄、多少,而不是根据阴阳情性相需对待的理论,认为人性善恶的产生不是阳善阴恶在人情性上的继续,而是在禀气的过程之中自然而偶然产生的。王充元气自然偶生的思想是哲学理论上的一个巨大转折。王充依此禀气的理论,可以必然地认为有人天生禀得至善之性,有人天生禀得至恶之性。这不仅在人性善恶的理论根据上与扬雄不同,而且在具体的三品人性理解上也差别巨大。扬氏是不承认有所谓纯善或纯恶的人性的,然而王充却正是在承认纯善或纯恶的人性的基础上来划分人性之三品的。因而,在王充看来,扬雄的三品人性论说到底皆不外于其中人之性。
世硕的人性论,在传世文献中表露得最为明显的莫过于《论衡·本性》篇。王充在《本性》中评论世子的人性论时说:“如此,则情性各有阴阳②,善恶在所养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