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玄圃畜艾:丁四新学术论文选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69273
  • 作      者:
    丁四新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丁四新,哲学博士。厦门大学哲学系1989—1993年本科生,武汉大学哲学系1993—1999年研究生。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国学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简帛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2002—2003年度哈佛一燕京访问学者,2004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古代中国哲学、出土简帛文献和易学研究。《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被评为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玄圃畜艾:丁四新学术论文选集》就中国传统哲学中多个重要命题,如先秦“情”概念与“感情”之间的关系、子学传统中关于天子最高权位的授受、《老子》文本演变的过程与特征、竹简《太一生水》的思想内涵与学派性质、出土易学与郑玄易学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在大量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诸家观点之是非,考辨出土文献与纸质文献之异同,对学术上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有较为独到的见解。
展开
精彩书摘
    的按语来看,他认为扬雄善恶混之说“实本世硕”。可是王充在《论衡·本性》篇说“唯世硕、公孙尼子之徒,颇得其正”,对于扬子则说“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显然认为世硕、扬雄的人性论有较大的差别,而不是相同的。设若王充之说有所本据,那么这里必须对世硕与扬雄的人性主张作出区别。扬雄人性善恶混的主张,即使按照司马光“善至多而恶至少,则为圣人;恶至多而善至少,则为愚人;善恶相半,则为中人”的论说将人性划为三品,然而不仅他对于圣人、愚人、中人划分界线不甚确定,从而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性,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扬子三品的人性皆是善恶杂处于心的,不可能有所谓至善(纯善)与至恶(纯恶)的人性划分。而这一点,与王充的人性论正有着根本的不同。王充主要根据禀气的厚薄、多少,而不是根据阴阳情性相需对待的理论,认为人性善恶的产生不是阳善阴恶在人情性上的继续,而是在禀气的过程之中自然而偶然产生的。王充元气自然偶生的思想是哲学理论上的一个巨大转折。王充依此禀气的理论,可以必然地认为有人天生禀得至善之性,有人天生禀得至恶之性。这不仅在人性善恶的理论根据上与扬雄不同,而且在具体的三品人性理解上也差别巨大。扬氏是不承认有所谓纯善或纯恶的人性的,然而王充却正是在承认纯善或纯恶的人性的基础上来划分人性之三品的。因而,在王充看来,扬雄的三品人性论说到底皆不外于其中人之性。
    世硕的人性论,在传世文献中表露得最为明显的莫过于《论衡·本性》篇。王充在《本性》中评论世子的人性论时说:“如此,则情性各有阴阳②,善恶在所养焉。”
展开
目录
“人性有善有恶”辩——王充、世硕的人性论思想研究
论郭店楚简“情”的内涵
爱亲与尊贤的统一——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思想论析
从简、帛、通行本比较的角度论《老子》文本演变的观念、
过程和规律
楚简《太一生水》研究——兼对当前《太一生水》研究的总体批评
“《说卦》三篇后得”与汲冢竹书《易》略论
论帛书《缪和》、《昭力》的内在分别及其成书过程
《易传》类帛书札记十六则
郑氏易义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