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46194
  • 作      者:
    陈晓明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晓明,男,195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主要著作有《无边的挑战》、《解构的踪迹》、《剩余的想象》、《表意的焦虑》、《无望的叛逆》、《不死的纯文学》等十多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德里达本人的写作史、阐释德里达的历史,以及历史语境本身都在十肖然发生变化,这使我们有必要重新阐释德里达,以及解构的历史。《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在整个后结构主义兴起的知识背景上来阐释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考察解构主义在当今知识领域产生的必要性。作者就德里达的代表性文本展开具体分析,追踪其解构思路展开的路线,揭示他解构的意义和困扰所在;同 时,对解构主义进行一次“寻底”探讨和重新“修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解构的底线:“解结构”的历史性问题
    多少年过去了。德里达1966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讲演依然是人们理解解构主义的基本依据,这篇题为《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的论文,当时掀起轩然大波。1966年,人们还沉浸在结构主义的自满中,德里达却给了当头一棒。确实,这篇文章针对性强,观点鲜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切中要害,相当全面地提出了在当时看来完全是异端邪说的解构主义观念。也许是由于浓重的反结构主义色彩,德里达的那些论断显得彻底而不留余地。对结构的整体性问题,对起源和中心,对形而上学的历史以及历史本身的含义:德里达都提出了与当时流行观点截然不同的看法。关于解构主义的最初解释与后来的印象,都与这篇文章的一些说法相关。而在随后的解释中,德里达又反过来不断强化了这些基本观念。因此,人们有理由把解构主义看成是与结构主义针锋相对的理论学说,尽管人们可以从德里达的思想来源,从解构思想最初的起源清理出德里达与现象学或海德格尔更为密切的关系,但解构主义之被命名从一开始就与结构主义结下了最为紧密的关系,没有人会怀疑它们二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确实,要理解解构主义就要理解结构主义,这并不是德里达的初衷,也不是德里达的解构思路展开的基本内容,但结构主义就像一面反光镜,照出了解构主义与之最不相同的对立面。
    ……
展开
目录
自序
导言:后现代的开启与解构的未来面向
一 后现代的开启者
二 德里达的后现代意义
三 德里达的思想阶段转变,历史性与肯定性问题
四 解构与后现代的信念问题

第一章 解构的底线:“解结构”的历史性问题
一 战后的法国思想界:萨特的时代
二 结构主义的时代
三 结构主义的统治与对抗的开始
四 对福柯的“我思”的批判
五 解结构的无底游戏

第二章 解现象:主体意向与历史性问题
一 现象学的根基
二 “生成与结构”的历时性解构转换
三 先验逻各斯的历史性质疑
四 意向性还原的非历史性
五 声音、书写和补充

第三章 解一文字与存在:清淤与清除起源根基
一 文字与言语的对抗
二 写下的存在和被写的存在
三 普通语言学中的语音中心主义与逻各斯的合谋.
四 对卢梭和列维一斯特劳斯的文字观念的解构
五 关于卢梭的替补的批判

第四章 解构的关键词:延异的无限运动
一 延异思想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二 延异的其他思想渊源
三 符号的延异与索绪尔语言学
四 延异的基本含义
五 延异的历史性问题
六 关于尼采、弗洛伊德和海德格尔

第五章 解构的策略:文学对抗哲学
一 解构的修辞学或柏拉图的药
二 颠倒与嫁接:文学对哲学的改写
三 起源的缺乏:不在之在
四 延异的历史性:补充与替换
五 文学对抗哲学的另一种态度

第六章 解文学性:奇怪的建制与劫持
一 文学性与“奇怪的建制”
二 文学类型、法律与女人
三 在法律面前、署名的语境
四 被劫持的文学性

第七章 解构的伦理面向:他者、宽恕与责任
一 关于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
二 解构暴力与形而上学
三 人的终结与人的伦理学
四 宽恕的无条件性与不可能性
五 关于动物、死刑与死亡的馈赠

第八章 法律、暴力、正义与绝境
一 关于正义的权利,从法律到正义
二 本雅明:暴力、革命与救赎
三 绝境:解构的向死而生

第九章 友爱政治学与他者的人道
一 “也许”与他者的伦理学
二 友爱与幻影朋友之回归
三 友爱的现实情境:绝对敌意与人道
四 民主正义与他者的人道

第十章 马克思的异质性精神与弥赛亚性
一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历史语境
二 幽灵化:为什么是幽灵?
三 驱魔道,历史无法终结
四 以解构的名义继承,以及幽灵学的悖论
五 面向未来的弥赛亚的肯定性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