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基本体论把某种具体的感性物质存在例如水、火、气、土、风等等作为世界的“始基”和“本原”,固然坚持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原则,但是他由于不能正确解决“一”与“多”的关系问题而陷人困境。经验的可靠性与思维的超越性这时构成了显著的矛盾。人们凭借经验觉察到世界的感性物质存在,但是这些感性存在的理由却不能再靠经验来说明。当需要超越经验的时候,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就成了至关重要的条件。古代的“始基本体论”显然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水、火、气、土、风这些具体的感性物质存在本来是“多”,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事物存在形态,可是它们在成为“多”的同时又要担当这个世界的唯一本原,是事物多种多样形态的根源、原因和本体,即同时成为“多”中之“一”,这是难以正确说明二者关系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跳出从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感性物质存在中寻找世界本原的思路。古希腊哲学家已经有人意识到这一问题。于是,人们开始从另外的角度探讨世界的本原,“属性本体论”或称为“本质本体论”应运而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