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本体论批判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83667
  • 作      者:
    谢维营等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面对灏翰飘缈的星河,神妙奇特的生命,变幻莫测的社会,人类自身的自由与宿命,人们有无尽的暇思,古今中外都有无数的探索者在这些问题面前孜孜以求。本体论所思考的问题,就是那些无法被科学“证明”或“证伪”的“大”问题。
  《本体论批判》旨在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本体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本体论批判》分为古代本体论批判、近代本体论批判和现代本体论批判三篇,共12章。从哲学思维发展的脉络分析本体论,是《本体论批判》一大特点。
展开
精彩书摘
  始基本体论把某种具体的感性物质存在例如水、火、气、土、风等等作为世界的“始基”和“本原”,固然坚持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原则,但是他由于不能正确解决“一”与“多”的关系问题而陷人困境。经验的可靠性与思维的超越性这时构成了显著的矛盾。人们凭借经验觉察到世界的感性物质存在,但是这些感性存在的理由却不能再靠经验来说明。当需要超越经验的时候,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就成了至关重要的条件。古代的“始基本体论”显然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水、火、气、土、风这些具体的感性物质存在本来是“多”,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事物存在形态,可是它们在成为“多”的同时又要担当这个世界的唯一本原,是事物多种多样形态的根源、原因和本体,即同时成为“多”中之“一”,这是难以正确说明二者关系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跳出从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感性物质存在中寻找世界本原的思路。古希腊哲学家已经有人意识到这一问题。于是,人们开始从另外的角度探讨世界的本原,“属性本体论”或称为“本质本体论”应运而生。
展开
目录
前言 本体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引论 本体论的本义与转义
一、关于“本体”的中文辞源
二、关于本体论的译名
三、关于本体论的定义
四、现代中国哲学界对本体论的理解
五、哲学范畴的“转义”源于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篇 古代本体论批判
第一章 “始基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始基本体论”的产生与哲学的起源
第二节 “始基本体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学说
第三节 “始基本体论”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性

第二章 “属性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感性存在、属性、本质与本体论
第二节 “属性本体论”的各种类型及其代表人物
第三节 “属性本体论”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理念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苏格拉底对“理念本体论”的贡献
第二节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哲学的改造——“理念本体论”的建立
第三节 “理念本体论”演绎
第四节 “理念本体论”评述

第四章 “实体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对“理念本体论”的修正和完善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和“本体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后的实体说
第五节 “实体本体论”的得失

第五章 “神学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神学本体论”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基督教“神学本体论”的基本内容
一、从教父哲学到神学
二、从奥古斯丁到安瑟伦
三、托马斯·阿奎那对神学本体论的贡献
第三节 “神学本体论”的历史价值
第四节 “神学本体论”的历史局限性
小结

第二篇 近代本体论批判
第六章 “人学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入学本体论”概述
一、古希腊的人学传统
二、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三、“人”的本体论内涵——人在哲学中的位置
第二节 “人学本体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学说
第三节 “人学本体论”的历史价值和局限
一、“人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及其价值
二、“人学本体论”的历史局限

第七章 “物质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物质概念及其历史
一、“物”的含义
二、“物质”概念的形成史
第二节 西方近代“物质本体论”述略:
一、17世纪英国“物质本体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二、18世纪法国“物质本体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三、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物质本体论
第三节 “物质本体论”的意义
第四节 “物质本体论”的困境和出路

第八章 “精神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精神本体论”概说
第二节 “精神本体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一、笛卡儿是近代“精神本体论”的奠基人
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三、贝克莱的“精神实体
四、费希特的“自我
五、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第三节 “精神本体论?的历史地位
小结

第三篇 现代本体论批判
第九章 “语言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语言与“语言本体论
第二节 “语言本体论”的历史
第三节 “语言本体论”的问题系统
第四节 “语言本体论”的运用
第五节 “语言本体论”对哲学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第十章 “生存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生存本体论”概说
第二节 “生存本体论”的主要派别、人物及其观点
述评
一、“意志本体论
二、“生命本体论
三、“现象本体论
四、“存在本体论
第三节 “生存本体论”简评

第十一章 “实践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实践本体论”提出的理由和根据
第二节 实践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成为本体
一、在逻辑意义上的实践本体
二、在社会历史意义上的实践本体
三、在生成意义上的实践本体
第三节 提出“实践本体论”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理论界对“实践本体论”的诘难
第五节 “实践本体论”争鸣之我见

第十二章 “社会本体论”批判
第一节 “社会存在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
第二节 “社会本体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社会本体论”评析
小结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永恒的形而上学,永恒的本体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