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折来又折去”——鲜活的哲学
“折来又折去”——这个标题很有些古怪。它来自我很多年以前的一段亲身经历。
大约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辽宁西北部农村的一名“下乡知青”,成天忙着干各种农活。当时有一点和“知识”沾边的事情,就是社会上号召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因而知识青年们可以闲暇聚在一起谈“哲学”。在那个年代,这成了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当时有些城里职工也被动员到乡下来落户当农民,叫做“下放户”。我们中间有位同学全家就被下放到这里,我们到他家里闲聊自然觉得更轻松,更随意。一次,我们几个人聚在他家中谈“哲学”,七嘴八舌闲侃“精神”、“意识”、“辩证法”之类哲学名词,很是热闹。忽然,这位同学的父亲插话问道:“你们知道什么是哲学吗?”我们全愣住了。要知道这位同学的父亲下放前是沈阳一家有名餐馆的“面案”,就是做面食的厨师。他为人纯朴忠厚,文化程度不高,听说手艺不错。他的特长应该是烙饼,难道他懂得什么是哲学吗?
这位老厨师看我们发愣,于是用山东方言很认真地讲:“折(哲)学——就是折来又折去。折来又折去,折到最后折好了,那就叫做‘中’。折(哲)学要的就是这个‘中’。”他边讲边用手比划。这整个是个烙饼的过程,难道这就是哲学吗?我们哄堂大笑。
我突然不笑了。我意识到他讲的或许有道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折来又折去”的事情还少吗?年轻人好冲动,顺利的时候容易趾高气扬,遇挫折容易垂头丧气,“折来又折去”才慢慢成熟起来。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左”倾和右倾曾交替出现,也是“折来又折去”,才逐渐成熟起来。中国古代讲“中庸之道”,“三字经”上讲“中不偏,庸不易”。
展开